• 31阅读
  • 0回复

铜梁 仓底匾额待开发 保护瑰宝盼支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4-29
第7版(社会观察)
专栏:呼吁

  铜梁 仓底匾额待开发 保护瑰宝盼支持
  本报记者 李春雷
  去年10月,重庆市铜梁县“中华第一匾廊”陈列和展出了在这个县平滩镇粮库发现的100块清乾隆至民国年间的匾额。这只是发现的500多块匾中的一小部分,由于缺乏资金,还有400多块匾在粮库里做粮仓仓板。
  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匾在铜梁一带有深厚的民间根基。铜梁县志记载,清嘉庆十年,铜梁大旱,颗粒不收,当地监生周启勤拿出自家囤积的粮食救济百姓,百姓感激不尽。县令当即赠匾一块,上书“积善余庆”四字。如今这块匾就展示在匾廊。已展出的匾有祝寿、贺婚娶、贺荣升乔迁、记事等内容,有的是百姓赠官,有的是官赠百姓,或者亲朋好友互赠。这些匾的文字精美,雕刻精湛,篆、隶、魏碑、行、草、楷,各种书体俱全,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展出的匾中有悬匾,也有挂匾,最大的一块长4米、宽1.63米,出自清光绪年间,上书“告厥成功”。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这些匾的偶然保存和被意外发现。1983年,现铜梁县文化馆馆长、时任副馆长的叶作富去平滩镇探友时在粮库附近散步,粮库工作人员正在翻晒粮食。叶走到一个腾空的粮仓,看到仓底板有“光绪”字样,仔细一看,竟是一块光绪年间的匾。叶作富带着欣喜和惊讶察看了粮库全部53个粮仓,共发现大小500多块匾。
  原来,1950年铜梁解放后,政府急需在平滩镇建一大型粮库。由于时间紧,新伐的木材潮湿无法作材储粮,人们就从附近的寺庙、祠堂和大户人家搜集了大量的匾来做粮仓仓底和仓顶。30多年间,铜梁和整个国家一样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的风雨,而这500多块匾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粮食部门几经努力,拆除部分粮仓转运粮食,县文物部门才陆续清理、修复了其中的100块匾向世人展出。
  铜梁县大批匾额的发现,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目前“铜梁匾”的大部分还没有向世人展现其真面目。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当地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尽快发掘、整理和保护这些文化瑰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