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诗意山水画的沿革与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2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诗意山水画的沿革与启示
  陈履生
  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出现伴随着五十年代中国画改造的步伐,它将传统山水画中脱离尘世的清高改变为结合现实的歌颂,它在当时所具有的“革命”的意义,是一般的山水画难以表达的。这些作品与毛泽东诗词中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相吻合,为山水画的改造提供了一个现时的参照。如果说傅抱石五十年代是开创,李可染七十年代则是完善。
  李可染五十年代的两次系列写生活动,就是把“江山如此多娇”这一毛泽东的名句“当做了他在旅行写生中的座右铭;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祖国河山的描绘者、歌颂者”。李可染在经过写生获得声名以后,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创作了《六盘山》,这为他以后以毛泽东诗意为主题的山水画创作作了有益的尝试。他一改1954年写生中一边一角的小景风格,在高山峻岭蜿蜒的山道之中,以不尽的红军队伍表现“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主题。这幅作品,可能是李可染艺术风格成形中的一个坐标。李可染开始强调了画面中的气势,而这种经由毛泽东诗意画开始的风格变化,又为这一类型的山水画风格树立了一个典范。而后到1963年李可染的另一幅代表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出现,则标志了他在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表现毛泽东诗意方面已经完全成熟,而且也以此确立了自己的山水画面貌。李可染的创作具有许多启示性的意义,他在以毛泽东诗意为主题的创作中,更加强化山水语言的表现,而将“诗意”蕴涵到山水之中。
  可以说成熟于五十年代的山水画家几乎没有不画毛泽东诗意画的。他们努力将这种题材和自己的艺术语言结合,因此即使像傅抱石那样的画家都可以在题材的背后看到他原来的笔墨。但是也有像潘天寿那样的画家,在画毛泽东诗意画时依然画自己熟悉的山川。
  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的比重,又和那一时期所倡导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有着密切关系。在这样的社会历史的背景中,毛泽东诗意山水画表现革命的历史必然成为艺术的主流。而这一历史也是毛泽东诗意山水画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作者为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古典美术编辑室主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