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平凡岗位创大业——记工人革新家李晏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3
第1版(要闻)
专栏:

  平凡岗位创大业
  ——记工人革新家李晏家
  本报记者吕岩松
  他是一位平凡的钢铁工人。入厂20多年了,一直在烟尘弥漫的车间里与轰轰作响的机器打交道,手中的工具也不外乎是手锤、扁铲和锉刀。
  他又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居然和高级工程师、教授一道成为被企业视为“金疙瘩”的技术专家。他先后搞了50多项技术革新,其中两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为企业多创造效益2800多万元。
  他叫李晏家,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等40多项荣誉称号,现在是辽宁省鞍钢集团新钢铁公司化工总厂二炼焦车间焦筛班班长。
  只要是学习上的事,再难也能挺住
  1975年,21岁的李晏家从插队的农村回到鞍山,被分配到鞍钢化工总厂当上了一名机修工人。进工厂、学手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令他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不过,炼焦车间的工作并不轻松。滚滚黑烟呛得人喘不过气,一个工作日下来除了牙是白的,整个人就像从烟囱里钻出来的一样。更恼人的是机器大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设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刚修好,转着转着又停了。那时候,李晏家每天下班回家和父母说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累”。
  用新技术改造一下工厂该多好啊,不光工作环境干净点,自己也能少受点累。一个朴素的愿望在李晏家的心头萦绕着。可他肚里的墨水实在太少了。上学时一天到晚“闹革命”,书没有读几本,别说是技改,连跟着师傅学修机器都觉得吃力。李晏家下决心学文化、钻技术,这一追求竟成了他几十年人生乐章的主旋律。
  从第一次参加业余高中补习班开始,李晏家先后参加了钳工初级、中级、高级等十几个培训班,车间、总厂举办的技术讲座课他更是每次必到。20多年来,他买了400多本书,系统地学习了《机械制图》、《钳工工艺》、《公差与配合》等30余门专业课程,写下了近40万字的读书笔记,获得了7个毕业证书。
  化工总厂的工人们常说,只要是学习上的事,再难晏家也能挺住。就是天上下刀子,他也会顶着锅去上课。他从不抽烟喝酒,很少参加娱乐活动,甚至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看书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可是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收入有限的工人来说,买书有时也是件奢侈的事。为了查阅技术资料,他常常作贼似的躲在书店一角长时间“挑书”,为此挨过白眼也获得过真挚的同情。一家三口挤在13平方米的小屋里,唯一的桌子留给儿子写作业,他只能在过道用旧皮箱、破木板搭成简易读书台。就是在这张台面上,他反反复复摆弄自制的几何形体,学会了识图、制图,掌握了技术革新必备的理论知识。
  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燃眉之急
  第一次改造设备始自何时,李晏家已经说不清了,不过那个简易机械手的设计图他还可以随手画出。正是这项小发明,使向四五米高的炉台搬运电机变得轻松而又安全。当时,车间里运煤车的对轮经常断裂,检修、更换费时费力。李晏家利用学到的知识大胆地改造了对轮直径、联结螺丝和弹性解手,新对轮不仅维修方便,使用周期也延长了4倍。他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知识和技术的威力。
  如果说最初几次技改的动力源于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这一朴素的愿望,那么1989年入党后李晏家则是自觉地将个人命运同企业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视为一个共产党员神圣的职责。他常说,战争年代需要党员冲锋陷阵,改革年代同样需要党员投入参与。咱虽说是个普通工人,可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企业的改造和发展多做点事。多年来他舍不得休息、舍不得去陪伴住院的家人,将积攒的1350个代休票全部交回到厂里。有人给李晏家作过这样一个统计,他为厂里无偿奉献了9000多个工时,若折合成工资超过5万元。
  李晏家有着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他拿出省吃俭用积攒的钱买了个寻呼机,将自己死死拴到设备上。只要厂里有事,不论时间多晚、天气多恶劣,他总是随叫随到。每天完成正常检修任务后,他这瞧瞧、那看看,琢磨着节约、修旧、改造,眼里有干不完的活。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他带领全班人建成了旧料仓库,只要看见废弃的备件、材料,哪怕是一个小螺丝,大家也会随手捡起来。迄今,李晏家班组总共回收各种废旧备件21000件、修复19000件,用于生产和技改的18500件,创造了360万元的经济效益。
  “九五”期间,鞍钢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李晏家向故障不断、耗资巨大的滚动筛发起了冲击。这是前苏联时期的老设备,过去多少次改造攻关都未成功。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李晏家跑遍鞍山市各大图书馆,可还是没有找到任何资料和图纸。他每天着了魔似的站在热气蒸腾的溜槽旁。为了能够观察到焦炭下落情况,李晏家打开溜子盖,将头伸进去。呼呼喷出的焦粉熏得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技改进行得很不顺利,一次次的试验都失败了。化工总厂的领导一面鼓励李晏家,一面为攻关小组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经过190多次试验,铸石篦条式焦筛终于研制成功了。看到焦炭顺利、均匀筛分时,李晏家和工友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重大工艺变革使筛子使用寿命提高了10倍,每年节约电费7万元,节约备品备件费用40万元,大块焦率由73%提高到78%。这项技改每年为工厂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500多万元。
由于理论水平的限制,李晏家的革新“高精尖”不多。可他身处生产第一线,每次技改都对症下药,解决了企业许多燃眉之急。胶片式增面辊是他在皮带运输设备上实施的一项重大改革,这项获得国家级专利的技术仅备件费每年就可为厂里节约40万元。有谁能想到,给增面辊加皮带圈的创意竟源于摔跤跌破了脸而裹在手套里的双手安然无恙这样一次生活经历。李晏家对技改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这种痴迷不仅来自他对技术的兴趣,更来自他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操。没有这一切他何以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又怎能甘于清贫而拒绝外单位的高薪聘请?
近年来,李晏家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每次领奖时,不善言辞的他,嘴边总是挂着这样两句话:工作是大家干的,把成绩算到一个人头上不公平;当了劳模更要多干,咱得对得起这份荣誉。据化工总厂的领导介绍,李晏家年年都有新成果。去年他搞成了大块焦仓等4个项目,今年又对装罐布料器等6个项目进行攻关。他不光自己拼命干,还将焦筛班带成了“标杆班组”。
炼焦车间里,工人们正抡着手锤抢修设备。你很难在人群中分辨出哪个是李晏家。他的确很普通,落满焦粉的300米工段也许是他一辈子的活动天地。然而,就是在平凡岗位上,李晏家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工人阶级的力量是巨大的,科学技术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当这两个力量结合到一处,那必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附图片)
李晏家在研制新的零部件。本报记者吕岩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