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把探索归结成一个字——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3
第4版(文艺专页)
专栏:

  把探索归结成一个字——火
导演张今标
湖南人杰地灵,诞生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伟人。以领袖人物为对象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成了地处湖南的潇湘电影制片厂的一大特色。作为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献礼,潇影厂推出了影片《毛泽东在一九二五》。
以往以毛泽东为主人公的影视剧,反映的大多是其四十至六十岁年龄段的经历,这是因为毛泽东的这一段革命生涯是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段,其中不乏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大事件,而反映毛泽东早期革命生涯的电影作品并不多见。然而恰恰一九二五年左右这一时期,是对毛泽东的思想形成具有启蒙性作用的一个时段,是他经过在农村的一系列革命实践,诸如办农民夜校,开展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在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最终寻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此片的这一切入点,丰富了毛泽东银幕形象。
特定的历史时段决定了当时的毛泽东还不是主导中国命运的人物,尽管他已是一位成熟的职业革命家,但在角色定位上,他更多只是一位勇于探索、机智幽默、富有个性、具有诗人气质,同时又与农民息息相通的热血青年。这样的创作角度,为毛泽东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确实,将领袖人物置于普通民众当中,他才有了人间生气,其形象才能血肉丰满、真实可信。同样只有在芸芸众生当中,他才能脱颖而出,彰显其过人之处。
特定的选材,角度和主人公角色定位,决定了本片中毛泽东这个人物形象的不同以往之处。怎样出“新”,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作为导演在艺术上要努力开掘的方面。
首先,在影片的总体风格上,本片并非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诗,而是一支充满湘风湘韵的火辣辣的歌。影片从毛泽东“今日无诗”开始,到“今日有诗”结束。这首诗,是毛泽东的思想火花在南方红土地上燃起的革命之火。若干年后,毛泽东有诗为证:“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这支歌的内涵。
其次,在人物和场面上,我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把探索归结成一个字——火。
人物要火。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怀着山沟里也能生长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回到韶山,建立起韶山第一个党支部。他播下的革命火种,很快燃遍了三湘四水。我们本着人物要热情如火的原则,努力塑造毛泽东、杨开慧和他的几个农民兄弟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场面要火。本片设置了诸如“祭火”、“送葬”、“吃春饭”、“游垅”、“耍龙求雨”等原始荒蛮,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火爆的群众场面,文戏武唱。我们试图在这热烈的环境中来塑造人物和揭示人物性格。
鲜活的人物、火爆的场面,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特色。影片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灯火、塘火、篝火、烟火、火把……连整个片子的影调也是火红的。镜头的运动,演员的表演节奏等都体现着火的跳跃。
我们的眼中,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是火红的;我们希望,那如火的岁月能点燃我们创作的激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