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灿烂的中国古代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5
第4版(大地·读书)
专栏:重点新书

  灿烂的中国古代艺术
  李希凡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历史文化的悠久绵长著称于世,而灿烂的中国艺术多彩多姿的发展,又是这古文明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大标志。中国艺术从原始的“混生”开始,到分门类发展,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中国各门类艺术的发展虽然跌宕起伏,却绚丽多姿,而且还各以其色彩斑斓的审美形态占据一个时代的峰巅。如原始的彩陶,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秦兵马俑,汉画像石、砖,北朝的石窟艺术,晋唐的书法,宋元的山水画,明清的说唱与戏曲,以及历朝历代品类繁多的民族乐舞与工艺,真是说不尽的文采菁华。它们由于长期历史形成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轨迹,形象地记录了我们祖先高超的智慧与才能的创造。因而,认识和了解中国艺术史每个时代的发展,以及各门类艺术独具特色的规律和创造,该是当代中国人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乃至提高社会主义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
  中国艺术从“混生”期到分门类发展自有其民族特征。中国古代诗歌的第一部伟大经典《诗经》,墨子就说它是“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礼记》还从创作主体概括了这“混生艺术”的特征:“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如果说这是文学与乐舞的“混生”,那么,在艺术史上这种“混生”延续的时间很长,直到唐、宋、元三代的诗、词、曲,文学与音乐还是浑然一体,始终存在着“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倚声填词”的综合的审美形态。至于其他活跃在民间的艺术各门类,“混生”一体的时间就更长了。从秦汉到唐宋,漫长的一千多年间,一直保存着所谓君民同乐、万人空巷的“百戏”大会演。而且在它们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吸收融合、不断实践与积累中,还孕育创造了戏曲这一新的综合艺术形态。它把已经独立发展了的各门类艺术,如音乐、舞蹈、杂技、绘画、雕塑(也包括文学),都融合为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按照戏曲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减弱了它们独立存在的价值。这是富有独创的民族艺术特征的综合美的创造。同样的,中国绘画传统也具有这种民族特征。苏轼虽然说过:“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但在他倡导的“士夫画”(即文人画)的创作中,这诗书画的“同境”,终于又孕育和演进为融合着印章、交叉着题跋的新的综合美的意境创造。
  中国艺术在它的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内涵与形式,在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上,都有异于西方艺术所重视的剖析与摹写实体的忠实,而比较强调艺术家的心灵感觉和生命意兴的表达。整体来说,就是所谓重表现、重传神、重写意,哪怕是早期陶器上的几何纹路,青铜器上变了形的巨兽,由写实而逐渐抽象化、符号化,虽也反映着社会的、宗教图腾的需要和象征的变化轨迹,却又倾注着一种主体的、有意味的感受和概括,并由此而发展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追求,如“形神”、“情理”、“虚实”、“气韵”、“风骨”、“心源”、“意境”等。它们的内蕴虽混合着儒、道、释的哲学思想的渗透,却是从其特有的观念体系推动着各门类艺术的创作和发展。
  “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推出的这六部专史:《图说中国绘画史》、《图说中国戏曲史》、《图说中国建筑史》、《图说中国舞蹈史》、《图说中国陶瓷史》、《图说中国雕塑史》,自然还不是中国各门类传统艺术的全面概括。但是,如果从中国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其特有的贡献来看,这六大门类,又确具代表性,它们都有着琳琅满目的艺术形象的遗存。即使被称为“艺术之母”的舞蹈,尽管古文献中也留有不少记载,而真能使人们看到先民的体态鲜活、生机盎然的舞姿,却还是1973年在青海省上孙家寨出土的一只彩陶盆,那五人一组连臂踏歌的舞者形象,唤起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艺术的多么丰富的遐想。秦的气吞山河,汉的囊括宇宙,魏晋南北朝的人的觉醒、艺术的辉煌,隋唐的有容乃大、气象万千,两宋的韵致精微、品位高雅,元的异族情调、大哉乾元,明的浪漫思潮,清的博大与鼎盛,岂只表现在唐诗、宋词、汉文章上,那物化形态的丰富的遗存——秦俑坑、汉画像石砖、北朝的石窟、南朝的寺观、唐的帝都建筑、两宋的绘画与瓷器、元明清的繁盛的市井舞台,在艺术史上同样表现得生气勃勃,洋洋大观。
  这部图说艺术史丛书,正是发扬艺术的形象实证的优长,努力以图、说兼有的形式,遴选各门类富于审美与历史价值的艺术精品,特别重视近年来艺术与文物考古的新发掘和新发现,以丰富遗存的珍品,图、说并重地传递着中国艺术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剖析它们各具特色的深邃独创的魅力,阐释艺术的审美及其历史的发展,以点带面地把艺术史从作品史引申到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空间,有助于读者从形象鲜明的感受中,理解艺术内涵及其形式的美的发展规律与历程。我们希望这部艺术史丛书能适合广大读者,以普及中国艺术史知识。同时,我们更致力于弘扬弥足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为振兴中华,架起通往二十一世纪科学文化新纪元的桥梁,做一点添砖加瓦的工作。
  是所愿也!
本文为“图说中国艺术史丛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总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