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走进首都图书馆新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6
第2版(地方新闻)
专栏:

  走进首都图书馆新馆
本报记者颜世贵
远远看去,像一本打开的大书。这种意味深长的建筑设计,在无声地召唤着人们步入知识的殿堂。这本“书”就是今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的、从国子监迁来的首都图书馆新馆,位于东南三环路华威桥的东侧。该馆占地近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6000多平方米,花木相拥,环境幽雅,成了北京市又一标志性文化建筑。
  馆长倪晓建告诉记者,首都图书馆始建于1913年,经过几代同仁的精心收集、搜访遗逸,其藏书已从最初时的2000种左右发展到今天的约270万册。在丰富的馆藏中,尤以古籍善本、地方文献、近代书刊等最富特色。然而,在今日信息时代,首都图书馆国子监旧馆落后的设施,已不能适应广大读者的需求。1997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投资兴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的图书馆。
  新馆广泛采用了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各种数据实行统一管理,从根本上实现了馆内与馆外读者查询的一致性。通过“数字化文献生产及管理子系统”,在将馆藏图书资料、珍贵古籍、音频与视频等进行数字化加工的同时,读者就可以从网上欣赏到这一部分内容。
  记者随着人流,走进一层大厅,首先迎接读者的是图书阅览室。这里的所有文献都对读者开放,包括库存书。实行大开架,读者直接与书接触。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新书一进馆就进阅览室。设在一层的康复文献阅览室,是专为残疾人读者设立的。阅览室提供了盲人文献,并配有盲人专用电脑软件。为了方便残疾人读者,阅览室还配备了轮椅,安排了会哑语的管理员。因无障碍,残疾人读者可以进出自如。少年儿童阅览室的门前最热闹,长凳上坐满家长,孩子们根据年龄的大小,分别被带进了幼儿、少儿阅览区。
  电子阅览室很令人感兴趣。读者们在这里能够得到多种数字化文献的服务,包括浏览互联网、数据库检索、多媒体光盘阅读、电子信息咨询等,也可浏览“网上首图”。但更令许多北京人感兴趣的是,北京地方文献阅览室藏有的2万余种各类文献,可以全方位地向读者提供有关北京的各方面文献资料。
  一个又一个的读者带着满足的心情走出来了,因为他们感受到这个新馆又将成为他们一个新的求知处。(附图片)
  图为首都图书馆新馆。本报记者颜世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