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神农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7
第4版(大地·副刊)
专栏:走进新世纪征文

神农吟
刘建
《史记》载:夫纤啬筋力,治生之道也。千百年来,衣食之源的神农们,勤劳节俭,不辞辛劳,把历史推向文明。
  沿汉水溯江而上,越过绵绵群山,你眼前一亮,就进入汉中神农们的地界。大自然的恩惠,历代名公俊杰的努力,千年古渠布满丰腴的土地。农民们绣花一样摆弄庄稼,创出了奇迹,水稻单产在世界居领先水平。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是农民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今却遇到一个始料不及的难题。农民收回粮食,却被品种单一种植结构拉开了与市场的距离。在这播种的季节,种田的把式们望着囤尖仓满卖不上价的粮食,摸摸瘪瘪的钱袋,犯了愁:“今年该种什么呢?”
  汉中市汉台区的“父母官”也在思索着,最后坚定了带领农民走出困境的信心。他们组织乡亲们开展“从传统好农民向现代新农民转变”活动,鼓励大伙儿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解脱出来。大伙儿一五一十把账盘清了,心里顿时豁亮了。要冲出篱笆,就得学会算着成本种田,盯着市场生产。区里的书记王明祥去乡下坡坡岭岭跑个遍,皱着眉头算起账。眼下的粮食产量是很高了,可是人均毕竟不足一亩地,满打满算收入也不足两千元,要让农民富起来必须另辟蹊径。
  强区富民的框架搭好了,形成离土农民致富,守土农民发财的思路。城市战略的实施,开辟了大量就业机会,使离土农民有了用武之地。农村留出的空间,终于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变换了思维方式,农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发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的完好,优越的地理环境,那是发展生态农业绝好的条件。
  宗营镇被当地百姓称为老田坝,迄今不少农民没尝过糟年成的滋味。年复一年,地没增加,人却稠了很多,流金淌银的地方,竟出了全区最贫困的人。受秦岭阻隔,冬季关中冰天雪地,南坡的汉中却是一派江南水秀,成为植物王国。他们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在这里建成西北最大的花木基地,使金桔、薇茅等珍稀花木的品种得以开发,一亩花木的收入是种粮食的十倍。
  春雨农业产业开发公司在农民的企盼中诞生了。公司经理周耀鹰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中,看到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的广阔前景。能否建个绿色粮食基地呢?想到此问题的不仅仅是他。和农业打了二十年交道的张永莲,当上主管农业的区领导后,就想着开辟一块真正的农业净土。不谋而合的想法,使他们共同把万亩绿色粮食基地的构想变成现实。选择远离公路没有任何污染的农田作基地,农药化肥的使用严格限制,稻种统一购进,产品由春雨公司以订单农业的方式高出一般稻谷百分之十的价格收购。消息传出,西安、成都等大城市已把三百五十万公斤纯绿色大米订购一空。
  在农村,杀猪过年是充满诗情的。那划破长空的猪叫,伴着依稀的鞭炮声,是庄稼人的新春序曲。可是短短几年时间,一个个大肥猪给农民带来的已不是欢语,而成了忧愁。膘厚点的猪肉,别说经济发达地区,就连当地人都看不上眼。听说北京有瘦肉率达百分之八十五的新品种猪,袁良成和李富财带着数万养殖户的嘱托出发了。六千元一头的皮特兰猪仔买下了,小家伙们待遇特殊,坐波音777到西安,刚下飞机偏遇上北方第一个高温季节,人热得喘不过气,猪热得吐白沫,买下西瓜急急给猪降了温,人却中了暑。而眼下这里已是西部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
  大自然属于人类,也属于其他生物。在一个无序的时节,人的领域扩大了,动物的生存却受到了威胁。在北部山区,生态的破坏造成农民的贫困,还发生了猴子、野猪与人争夺生存环境的憾事。农民的儿子、区长李怀生去山区考察,看到乡亲们生活得很艰苦,就悟出这样一个道理:粮食是山里人的命根子,但在穷山坡上种粮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经过各方面论证,市里作出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城异地搬迁的决定,投入巨资让山里人走进平川,告别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数年后,群众富裕了,生态好了,干枯的沟里响起了丁冬作响的泉水,裸露的山体穿上了绿装,动物们有了自己的家园。
  生态意识的增强,使他们有了“不让泥沙下长江”的追求,逐条岭逐条沟地进行综合治理,发展经济生态林,防治水土流失。秦岭脚下有连绵的低山和丘陵,多年了,人们只是简单重复广种薄收的劳动,怎奈越开荒越穷,越想富却离富裕越远。小流域治理,使他们卸下单一种粮的重负,退耕还草还林,发展经济适用林,用绿色把山村包装了,一年四季景色迷人,瓜果飘香,成了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这才是一个真正丰收的季节,人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劳动成果,也收获着喜悦。那碧绿、金黄和红花泛成的海洋,那飘荡的白云上的歌声,定是神农们激情的绘画和精彩的诉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