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拯救“北京人”的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8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拯救“北京人”的家园
  本报记者吴坤胜施芳
  这个春天,有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各种消息不胫而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坍塌风化岌岌可危;
这个中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址,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样的消息让人揪心不已,北京人遗址到底怎样了?
  资金短缺保护乏力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有过无比辉煌的过去:1929年,已故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在这里挖掘出第一具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人类起源的历史因此向前推进了50万年;1936年,贾兰坡发现了三具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87年,这里成为中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人遗址保存了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也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保存50年—1万年前人类活动的文化遗址。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上同时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和最有科学价值的一个。
  然而,这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人类遗址,几十年来一直裸露在自然状态下,任由日晒雨淋、风化侵蚀,一些洞穴开始坍塌,有的发掘地点已经风化,遗址洞体剖面杂草丛生。兴建于70年代的北京猿人遗址陈列馆年久失修,去年被迫关闭。由于宣传不力,加上路途遥远,前往北京人遗址参观的游客逐年递减。80年代年平均接待游客数量在10万人以上,这几年每年仅有5万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认为,导致周口店现状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的严重不足。遗址从建立以来,从未获得保护与维修文物的专项费用支持,没有持续的运转经费。遗址从古脊椎所得到的事业费,加上对外开放的100万元左右的年收入,仅够支付二十几名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维护开放的日常运转。而仅为猿人洞清除一次杂草就需要5万至6万元,彻底加固重修陈列馆和重布展陈则将耗资300万到500万元。
  为了争取社会资金的投入,古脊椎所曾与社会团体合作,成立“保护周口店遗址委员会”,但收效甚微。由于缺乏资金,遗址的规划保护方案至今没有制定出来。难怪专家发出北京人遗址“名声与现状差距太大”的感叹。
  机制创新势在必行
  199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曾委托专家考察周口店,大家普遍认为北京人遗址面临许多难题,如相关知识不普及,缺少资金,展陈方式陈旧等。专家们断言这些难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周口店将来有可能陷入被动。
  不曾料想这些断言几年后竟成为现实。目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管理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但因经费缺乏而难于顾及;作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北京市文物局,又因体制所限而不能投入文物保护经费,除了不断向其下达整改通知书外,其他方面都无能为力。由此看来,要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得到有效的保护,理顺管理机制是当务之急。
  古脊椎所最近加强了与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的联系,探讨“院市合作”的途径。在完成周口店遗址整体规划的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管理、多渠道吸纳资金来实现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并带动北京市房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古脊椎所作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主管单位,主要将通过理事会方式决策遗址的保护和开发。90年代初,北京市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1000万元治理遗址的周边环境,关、停、并、转了保护区内的所有小煤窑和水泥厂。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区域内,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据悉,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将有关周口店保护规划纳入最近制定的知识创新方案中,5月份即将提交中科院讨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将主要定位在遗址的保护与科学普及功能上,争取国家或社会资金的持续支持,并使之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宣传人类起源与演化知识的教育基地。但愿在众人殷切的期盼中,有关各方能再度携手,拯救北京人遗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