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华人教授的“希望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08
第7版(国际)
专栏:

  华人教授的“希望工程”
  本报记者汪波
  丘才廉教授有个希望,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他的“希望工程”中来,为那些因贫穷而失学的小同胞尽力。
  丘才廉教授今年已65岁了。他和夫人杨爱芳都是加拿大籍华人。自1995年,他和夫人到中国的云南民族学院担任外教后,就对贫困的孩子们有了牵挂……
  2001年4月,已是百花争艳的昆明又出现了丘才廉教授和夫人疲惫的身影,他们刚刚从山区的小学赶回来。记者抽空见到了已是满头白发的丘教授。
  6年前,退休后的丘教授和夫人来到了云南民族学院任英语教师。他们住在学院的招待所里。招待所一位洗衣工的小女孩(彝族)给丘教授夫妇带来了欢乐。她5岁,非常可爱,每天都在沙堆玩耍。丘教授对孩子的母亲说:“我愿意教她,出钱让她读书。”小女孩激荡了丘教授的爱心,也使他萌发了一个心愿:为云南省边远贫困山区更多的少数民族孩童提供上学的机会。第二年,夫妇二人回加拿大后立即动员自己的亲朋好友“帮助祖国贫困儿童上学”。丘教授说:我们丘氏家族有20多人被动员起来了;夫人也把杨家人号召起来了。我们当年就筹集到3万多元,我把这些钱叫作“丘杨桥奖学金”。从此,两位老人不辞劳苦,每年一次向亲友募捐和征寻有意资助贫困孩童上学的热心人,然后带着爱心,怀装爱心钱,飞越太平洋,往返上万公里,给热盼的孩子送去希望。
  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丘教授夫妇先后在云南省的昆明市、金平、中甸和澜沧3个县建起了“希望工程”:1998年,出资6万元,建盖了铜厂乡大灰竹山兴铭小学,后又捐资2万元修建毛贝湾中心校女生宿舍两间;1999年,捐资6万元修建起芭蕉坪励文希望小学;2000年再次捐资9万元,建铜厂乡龙口台友希望小学。丘教授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已在昆明和澜沧两地建起了两间英语图书室,今年他还准备资助7.5万元,在中甸再建一座希望小学。如今,夫妇二人每年都以奖学金、助学金、认养金等形式,帮助苗、藏、拉祜、纳西、傈僳等100多名少数民族的孩子走进课堂。
  “这些孩子中,有一半是女生。因为女孩长大后要成为母亲,要教育孩子。她们有了文化,孩子就有了更多的希望,祖国也就有了更大的希望。我是中国人的后裔、是华夏子孙,我希望祖国发展……”丘教授动情地说。他的夫人杨爱芳感慨也很多:“孩子们对求知的渴望,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家时,我们俩天天想点子,出去跑,想多筹集些钱。现在,他‘化缘’的水平可高了,有一次在飞机上就把钱‘化’来了。”老夫妻俩相视而笑,理解和快乐溢在脸上。
  丘教授祖籍广东,夫人杨爱芳出生在云南省的腾冲县。他们在海外求学时相识并相爱,共同的心愿又为他们晚年的生活增添了新的目标和幸福感:“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种义务,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们。我们都退休了,在家里安静地生活,玩玩牌,我觉得不如出来做点事。我们选择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上学,这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生命更加充实了。我们感到幸福。”
  为表彰丘教授夫妇的爱国之心,1998年,云南省政府为他们夫妇颁发了外国专家“彩云奖”;1999年,在国庆50周年庆典中,丘才廉和杨爱芳又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得了中国政府颁发给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友谊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