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认清规律抓住重点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0
第9版(理论)
专栏:

  认清规律抓住重点
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秦庆武李超群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农村经济结构问题不解决好,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提升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要做好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就必须认清和把握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当前工作的重点,有序推进。
  认清和把握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与变化受客观规律支配。从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
社会需求对结构变化的引导规律。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主要产品是食物和纤维,其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类的吃穿等生存需要。在温饱尚不能得到满足的条件下,粮食是社会的第一需求,因此,农产品具有单一性特征,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当人们的温饱解决以后,社会对农业的需求就会发生变化,由需求的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如由单纯对粮食的需求转变为对粮食和蔬菜、水果、肉蛋奶的多种需求,由单纯对原粮的需求转变为对经过精细加工的食品的需求,等等。社会需求的这种变化,必然要求农业产出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成为引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基本的动力。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结构演变的双向互促规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程度,也反映着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一个社会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将越来越小。而工业的技术装备不断武装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转移到农村,必然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必然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和向城市的集中,其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扩大了城市规模,从而又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度。
  科技进步对结构演化的拉动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必然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也会引起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譬如,某一项规模养殖技术的推广,必然推进专业化养殖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某一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引进,既能推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职业角色的改变。可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农业和农村的推广应用,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拉动因素。
  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对结构优化升级的推进规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发展主要靠经验的直接传授,对农民的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的要求并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而这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提供了重要动力。譬如,一些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种菜技术、养鱼技术,就可以用自己所能支配的农业生产资料如土地、鱼塘等来从事效益较高的蔬菜生产、水产养殖,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如果部分农民具备更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譬如掌握了许多信息资源或机械加工技术,那么他们可以在农村开辟第二、三产业的新空间,进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上述规律的支配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一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产品由单一性向丰富性和多样性转变。二是农产品的品质出现由低到高的转变。三是农产品由初级原料产品向加工品转变。四是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出现由低到高的转变。在温饱尚不能满足的条件下,农产品主要是需求弹性较低的粮棉油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弹性较高的蔬菜、肉蛋奶、食用菌等农产品将被大量生产出来。五是农产品由工业原料向工业制成品转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作为工业原料的部分农产品可以在农村直接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生物药品、保健食品等。六是逐步实现由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向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职业角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必然出现新的变化。这些都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必然趋势。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在认清与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抓住重点,有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调整农村基础结构。基础结构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农村的基础结构,是指为农村的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创造共同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和设施。它包括生产性的基础结构和生活性的基础结构。目前,我国农村基础结构落后的问题特别突出,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结构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调整农业经营结构。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上是以产定销,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农民虽然知道“什么赚钱种什么”,但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种什么,什么就多”的现象,使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这就告诉我们,现行的农业经营结构已到了非调整不可的程度。目前,农业经营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从过去的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也就是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提高经营效益。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大力发展以流通和服务为主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农户进行批量化、专业化生产,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产品,从而实现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连接。通过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搞好市场调查和流通服务,使农民可以根据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以及流通组织下达的订单来进行生产,以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既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了经营效益,又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农产品结构的调整,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种结构,二是品质结构。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数量不足的矛盾已基本消失,农产品中优质产品比率低、优质产品产出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两低”的问题,正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解决“两低”问题,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优质品种替换劣质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在保持优质品种的品质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单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投入产出比率。为此,一方面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研;另一方面要搞好农业的科技推广,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调整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如引导劳动力不再集中于种植业,而是向畜牧、水产、林果业转移;引导劳动力不再集中于农业的产中环节,而是向产前、产后环节分流。另一方面,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包括积极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搞好劳务输出等。只有把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