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从“买报事件”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0
第10版(读者来信)
专栏:编辑视角

从“买报事件”想到的……
李忠辉
报载,3月中旬的一天,一些不明身份的人频频光顾山东济南市街头报摊,大量购买当日出版的《济南时报》,声称有多少买多少,不少报摊的《济南时报》竟全部被他们买走。这些人“买断”当日《济南时报》并不是为了自己阅读,而是因为这一天的《济南时报》刊登了一篇披露某品牌家电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文章。他们的所作所为剥夺了广大读者的知情权,是典型的拒绝舆论监督的行为。据我所知,报纸被“恶意收购”的事情近年已发生多起,《法制日报》、《南方周末》等都未能幸免。
  舆论监督的本质是群众监督,群众监督的前提是了解事实真相;舆论监督的力量源于它的社会性、群众性、公开性。极少数人“买断”报纸,使向社会公开的信息产生梗阻,群众无法得知真实情况,舆论监督的目的便无从实现。发生在济南市的这件事,“收购”报纸者的本意便是如此。
  由此,我想到了有些地方、单位、个人对舆论监督的种种抵制、拒绝。屈指数来,社会上对付舆论监督的招数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曰无可奉告。记者前去采访,当地有关部门不接待、不配合,不给提供工作方便。记者想了解情况,一问三不知,有什么招儿尽管使去,量你也捅不破“天”。
  二曰软磨硬泡。表面上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工作很支持,暗中却在使绊子。嘴上帮你出主意,心里在盘算如何将你的采访工作引向歧途。你要找的关键人物,不是出差、学习,就是生病、调离;你要的材料不是被销毁,就是被转移、隐藏。记者耗不起时间,只能悻悻离去。
  三曰拉拢腐蚀。对记者的生活关心备至,请你吃喝,请你娱乐,送你土特产,陪你游览……你若接受便上了圈套。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你哪里还有底气去批评人家呢!
  四曰围追堵截。记者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查清了问题,人还没有回报社,方方面面的求情电话已经打到编辑部。尽管求情者的话语不同、口气各异,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阻止公开曝光。当然,也有被批评者采取更“直截了当”的办法——对记者大打出手,砸毁采访设备,“武力”阻止曝光。
  五曰倒打一耙。对记者的采访调查横加指责,有的甚至编造谎言对记者进行诽谤、中伤和诬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极力给方方面面造成这样的印象:记者的调查不扎实,材料不可信,结论不正确,作风有问题,行为不廉洁……
六曰拦路打劫。上述几招均未奏效,记者的稿子见诸报端,他们最后还有一招——花钱买报纸,尽量不让更多的人看到报纸,以便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最近发生在济南市的“买报事件”便属此类。
  开展舆论监督的目的是督促有关单位、个人纠正错误,改进工作。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利己主义的考虑,一些监督对象对舆论监督采取了刁难、抵制、拒绝的态度,这是很不应该的。从硬顶硬抗到多方求情,从阻止稿件见报到不让报纸与读者见面,无不反映被批评者害怕批评的心理。连接受批评的勇气都没有,何谈知错即改?愿社会上对舆论监督的支持、配合能够多起来,“买报事件”从此不再发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