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支援西部开发建设的铁军——记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2
第1版(要闻)
专栏:

  支援西部开发建设的铁军
  ——记兰州军区某工兵团
  新华社记者蔡晖新华社通讯员王炳全本报记者黄之豪
  闯生命禁区,越沙漠戈壁,踏世界屋脊,斗黄河千险……兰州军区某工兵团官兵年复一年地转战在西部开发建设的重点工程工地上,让一条条铁路、公路、通信光缆、石油管线在他们的脚下不断延伸,人民群众称他们是“支援西部开发建设的铁军”。他们的事迹,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一)
  这是工兵团近年来在祖国西部大地上铸起的一座座“丰碑”:腾格里沙漠中的大型水利枢纽、横贯柴达木盆地的进藏输油管道、穿越黄河的天然气管道、世界屋脊上的“兰西拉”通信光缆、秦岭山下的“杨凌水上运动中心”、秦巴山中的兰州至成都输油管道……不用细说,从工兵团参加和援建的数十项重点工程的地点和规模,就会明白他们曾经面临的挑战和考验。
  1997年7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兰西拉”光缆工程正式启动,担负施工任务的部队面对坚石结构的雪域大山,每天掘进不足500米。照这个进度,全长73公里的缆沟,半年才能挖完,而上级要求必须在大雪封山前的两个月内贯通全线。
  在这工期如火的紧急关头,兰州军区急令正在担负其他施工任务的工兵团挥师增援。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工兵团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爆破开路。在60多天的施工中,全团磨损4000多个钻头,1000余支钻杆。官兵们凭着惊人毅力,克服高山缺氧、地质复杂等困难,在顽石上钻出了数万个炮眼,使千年大山乖乖地让出了一条合格的缆沟。
  1998年,古城西安为迎接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决定在一片大沼泽地上建设杨凌水上运动中心。
  对于征服过“地球第三极”、挑战过“死亡之海”的工兵团来说,在关中平原施工,何难之有?然而,这块貌似平常却不一般的土地,仿佛有意设考,施工第一天,30多台自卸装载车辆、机械任你加足马力、嘶鸣怒吼,它却似困兽犹斗。开工头5天,千余名官兵如虎落平川,每天苦干十五六个小时,人均只能挖运1立方米泥土。
  面对“有劲使不上,有力不好出”的窘境,他们只有拼搏。在120多天里,官兵们几乎是披星戴月、昼夜加班。每遇雨天,人人状似“秦俑”。就这样,“水上运动中心”如期镶嵌在了后稷大地。施工中,许多战士负伤、累倒。战士马贵昌因极度疲劳,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
  宁夏大柳树水利工程,是国家投资30多亿元的大项目。在一次黄河拦坝选址勘探时,造价100多万元的钻探船因锚绳断裂,霎时像醉汉似地在水流湍急的黄河上东倒西歪,21名水电勘察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船上设备危在旦夕。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团长张行江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水中,40多名战士紧随其后。生与死在较量,人与水在搏击。这群生死不顾的硬汉,硬是凭着人力稳住了船只。一场船毁人亡的悲剧避免了,官兵们一个个却被刺骨的寒水冻得僵直了。
挑战山水,对于工兵团来说,意味的不仅仅是险。在那山瘦水寒、酷暑难耐的荒漠村野,正常的吃穿往往也是一种奋斗。在柴达木盆地援建输油管道、世界屋脊铺设进藏光缆、腾格里沙漠援建移民村,难以想象的奇热、奇寒、缺水、沙暴,成了官兵施工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二)
  历数工兵团的援建项目,从能源管线到高速公路,从水利枢纽到移民开发,从桥梁涵洞到通信光缆,哪项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百年大计。因而,他们的每一次出征,其质量要求无一不是向祖国作出的一次庄严承诺。
  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西(安)宝(鸡)高速公路,是西北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一切技术指标全部采用国际标准。路基土方的粘合度、石子体积的大小,是质检中最容易疏忽的环节。为确保质量,他们在制定《正规化施工流程图》、《机械作业流程图》、《质检筛选实施程序》的同时,还出台了“一事处分制”制度:凡一项一事质检不合格的责任人,等待他们的将是履历上的一个污点。
  丝路重镇兰州市决定在人口密集的白塔山附近开发土地5万亩,根据地质特点,劈山填沟的土方量将以亿立方米计算。为了快捷高效地完成任务,工兵团决定实施爆破填埋法。但是,周围布满稠密的通信线、输电线、建筑群和民宅,稍有不慎,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为确保爆破万无一失,工程师陈伯毅带领65名官兵进行了长达36天的勘察测量。他们挖洞240个,装上炸药,削掉了122个山头,而周围的线路、民宅、建筑却安然无恙。在场的人员惊叹地说:“解放军技术一流,施工质量一流!”
  引黄河水入乱井滩工程,造价逾亿,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它从宁夏沙波头引黄河水到乱井滩,再向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草原供水。当72万立方米的蓄水池施工过半时,施工单位却发现,水池的一面墙体发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如果炸毁重建,不仅造成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延误工期半年。如果仅炸掉不符合要求的墙体,既节省时间又节约经费,但技术难度太大,施工单位束手无策。有关领导向工兵团求援。团领导带领工程技术骨干进行了25天的精确测算,经过8000多次小药量、多炮次的微量控制爆炸,终于使工程技术改进如愿以偿。
  工兵团靠什么在一项项风险大、任务重的工程面前显得如此硬气?政委刘存憨说,靠的是振兴西部经济的历史使命感,靠的是千军同心、决战决胜的英雄气概和勇于创新的大无畏精神。一项项技术创新,犹如一个个“点金术”,不仅使工兵团更加信心百倍地承担起一项项开发西部的工程,也使他们一次次优质高效地兑现了他们的庄严承诺。
  (三)
  如果说工兵团官兵持续不断征服山水荒原,是一种对自然世界的挑战,那么,他们对国事与家事、奉献与获取、艰苦与欢乐等关系的处理,则是向情感世界的挑战。后者,有时显得更艰难、更苦涩。
  又是一年中秋节。皓月当空,6名军嫂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丈夫的施工地秦巴大山,和亲人共度一个少有的中秋团圆夜。
  这些长期过着“牛郎织女”生活的军嫂,尽管不时地抱怨丈夫,但是既然选择了军人,她们就自知要比其他女性付出的更多。那夜,军嫂刘雯一个“若有来世情,还续今生缘”的话题,让一个个未曾在死神面前低过头的铁骨硬汉心酸难忍。他们给妻子儿女的关爱确实太少了。一年到头,别说花前月下的徜徉、山边溪旁的休闲,就是父母辞世、妻儿患病也难顾及。
  工兵团长期闯大漠、战高山、搏激流,常常与炸药雷管为伍,与死神魔鬼结伴,几吨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地装填炸药、劈山斩水,这种不是战场胜似战场的险恶工作环境怎能不让家属们提心吊胆。团长张行江的妻子说,16年离多聚少的生活她已经习惯了,但是,每在电视上看到塌方、爆炸的场面,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心发怵、头冒汗。这是因为她曾无数次目睹施工中出现的塌方情景,无数次看到塌方之后丈夫那种严峻的神情。
  家属有泪,官兵也有泪。尽管他们个个堪称英雄好汉,可他们也有儿女情长,面对亲人久病亡故不能尽孝,家庭遭横祸不能回去处理,就是铁石心肠也会感到愧疚。
  1995年9月,运输股长张裕民连续接到两封“父亲病危”的电报,当他把工作安排妥当赶到家里时,面对的是兄妹的埋怨和坟茔上的新土。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工兵团有242名官兵像张裕民这样,因忙于施工,亲人病故后没能及时回家料理。
  家庭各种变故使官兵忧伤,个人前途受挫更让他们苦涩。近几年里,工兵团有210多名战士因突击建设重点工程而错过了考军校的机会。面对一项项重托如山的工程,许多战士自愿放弃了留营补课,只能利用施工间隙复习。他们说,大家都披星戴月、脱皮掉肉地奋战在一线,自己咋能心安理得地坐下当“学生”?话虽朴质无华,折射的却是中国军人甘于奉献、牺牲自我的崇高人生境界。(附图片)
图为官兵们正在紧张施工。潘金鑫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