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上冈卫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0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走进新世纪

  上冈卫士
  张茂龙
  上冈中队是一支仅有16位民警的公路巡警中队,他们的职责是负责三镇一乡区域内的一段91公里长的204国道和省道的交通安全。据说,全国像这样的农村基层公路巡警中队有上万个。
  刚听到上冈中队的故事时,我以为这也许又是一个人为树起来的“典型”。
  其实,不相信的并不仅仅是我。
时任江苏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的黄明起初也不相信。于是有了总队长七次明察暗访上冈的故事。但是,总队长仍不满足,1998年6月,他组织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96.4%的问卷对上冈中队评价“满意”!
  1999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命令,授予上冈中队“人民满意的公路巡警队”称号。
  江苏省建湖县的县委书记到外地招商引资,自豪地说:“我们建湖有两个‘名牌’,一是森达皮鞋,二是上冈中队……”
  上冈中队只有16位民警,但辖区却有三镇一乡18万人,仅一个上冈镇就有8万多人,辖区内有各种机动车4500余辆,7000余名驾驶员。上冈中队不可能结识很多的上冈人,但是上冈人每天与他们见面,十天半月就熟悉了他们的面孔,几个月下来,连他们姓甚名谁家住何处都讲得出来。自然不乏有人想套近乎。
  上冈镇七所八站每年岁末要搞些联谊、座谈等各类名义的活动,这些活动高潮就是宴会。“酒杯一碰,感情加深”。每年这样的活动,上冈中队不参加是不行的,但活动一到“高潮”就见不到中队民警的影儿了。这种事让人们理解并不难,坚持几次人家就习惯了。
  家在上冈的民警亲友办红白喜事,民警们也坚持不去,至多派家属代表。第一次说明,第二次得罪。三次、五次下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那年,中央领导来上冈视察,警务活动完成后,有关部门请执行任务的同志一起吃顿工作餐,上冈中队的同志照例也没有参加。
  中队民警说:这类工作餐,按理吃了没什么,但是今天20元标准的工作餐,明天有50元,后天100元标准的工作餐怎么办?有人借吃工作餐名义套个近乎,要你办个什么事,你怎么办?这个头索性不要开。
  酒宴、金钱敲不开上冈中队的门,有人还有更绝的一招。
  有道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不曾想我们的上冈公路巡警也有过“美人关”的时候。
  初秋的一天。某县一辆个体中巴车由于司机疲劳开车,在草堰口会车时,发生交通事故,司机的腿当场被撞断。车主自知理亏,为了逃避责任和处罚,竟然使出了“杀手锏”。
  第二天,上冈王某找到陆必国,递给他一个信封,说:“陆交警,这是500元,是某县那个小姐给的,她说了,只要你肯帮忙,什么事都好说。”
  王某说的这个小姐曾与那肇事中巴车主到过中队。陆必国认识。
  “什么什么事好说?”陆必国问。
“她是很开放的啦……”王某狡猾地眼珠一转。
  陆必国说:“你告诉她,她这一套在上冈中队行不通,她摸错了门,走错了路!”
  陆必国随手准备将钱交给王某,可一下想起万一这钱被王某吞下来,那女子又不知会耍什么花样了。于是,他对王某道:“这500元就作为处理事故的预交款吧!”
  后来这起事故处理完了,陆必国将信封退给那女子,说:“这是你上次让人拿来的500元钱,现在退给你!”
  有道是人正不怕影歪。人只要坐得正、行得端,那胆儿就特别大,气儿就特别壮。
  上冈民警认为,管好省道、国道离不开省道、国道沿线群众的帮助和配合。要得到群众的支持,首先得为群众搞好服务。
  那一年,草埝镇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12岁的少年被撞伤。虽经抢救,挽回了生命,可是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
  在处理这起交通事故时,中队经过调查发现,这个被撞伤的少年是草埝镇村民宋廷权的独生儿子。而宋廷权前年因违章驾车双腿致残,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后半生。
  交通事故处理完了,中队民警却时刻把宋廷权父子牵挂在心头:宋廷权失去了劳动能力,儿子车祸又花了很多钱,外面欠了许多债,全指望宋廷权妻子在几亩地里打点粮食。生活十分艰难。
  民警们回到中队立即为宋家组织了一次募捐。
  当时的中队指导员邹良祥说:对这样的困难户捐点钱、捐点衣物,只能管一时,必须想办法使他们家摆脱困境。后来,中队民警们去找了村干部和有关部门,一起帮助宋家在国道旁开了一个小商店。
  小商店开张那天,中队民警来庆贺,宋廷权笑得合不拢嘴。村民们说,几年没看到宋廷权笑了!
  现在,宋家这个小商店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两年下来房子盖了,电视机也买了,生活困难基本解决了。
  上冈中队一心为民,当地群众对中队工作自然也给予积极的支持。
  在许多农村夏收和秋收两个时节,那道路上会晒满了麦子和稻子,几乎成了农村交通的大公害。有关部门想了许多办法却禁而不止。但是,上冈中队91公里路段的省道、国道上却早已见不到这样的景象了。
  几年前5月的一个傍晚。
  一名歹徒驾驶盗抢来的摩托车被上冈中队发现后,歹徒强行驾车窜上乡间小道企图逃跑,中队民警立即组织追捕。由于天色已晚,歹徒将摩托车掩藏起来,钻进那齐腰深的棉花地里。
  想在一望无际的棉花地把歹徒抓出来,自然不是中队几个民警所能做到的。正在这时,附近村庄的广播喇叭响了起来:“各家各户请注意,上冈中队追查的一个盗抢摩托车的歹徒藏在棉花地里,请大家一起来围捕。”
  村民们拿着棍棒、扁担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
  地毯式的搜寻,歹徒哪里逃?
很快,歹徒掩藏的那辆盗抢的摩托车被一村民在竹园里找到了。接着,几位村民在一块茂密的棉花地里将吓得蜷缩成一团的歹徒抓获!
  有人说,上冈交警一般不查车,只要查了,这车十有八九有问题。是的,上冈交警在巡逻堵挖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望神色、看迹象、查证件、听反映”的成功经验来。并特别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查出线索,从来往穿梭的车流中快速识别嫌疑车辆和犯罪嫌疑人成了他们拿手的“绝活”。
  说来令人称奇,民警朱必飞、祁正虎从飞驰而过的大客车顶上几辆自行车摆放的位置发现异常,从而查获了一批赃车;民警陈钢、曹军曾从稍纵即逝的行驶车辆车号牌的字体及排列密度辨出破绽,从而查获了挂假牌照的走私车;指导员马以富和几名民警曾从大货车装物的高度与底盘和轮胎接触压力度的强弱悬殊,查获了整车的贩私货物……
上冈中队的故事在新世纪里继续流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