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三岩飞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2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三岩飞雨
吴裕成
在丽水,下了火车上汽车,一路循江观江,直至凤阳山脚的瓯江源头碑。涓滴由林间草窠淌出,细流滥觞。第一次眼见“发源”的真面目,挺兴奋;却依然想着寻水看水:瓯江的源,还有它清亮宽阔的流,该不是丽水之水的全部。
  丽水水丽,还在于市内的三岩飞雨。三块巨岩联着体,呈月牙状,横在那里如一堵高高的弧形墙。僧来占此名山,掏窟造像,将三岩山弄成三岩寺。供案上燃着香火。然而,游人多不是香客,他们来,要看的是自然景观——飞雨:居中那一岩崖落下的瀑。
  似瀑而非瀑,这是三岩风景独特处。想那岩崖顶上,树根草丛渗出滴水微泉,朝着低处,一点一点地挪动,临近崖边缘,只有扑身跳下的份了,便义无反顾。这样的纵身而跳,在贵州扬了一番黄果树的大名,在匡庐得了“银河落九天”的嘉奖。瀑的壮观,三岩山不肯模仿。它玩的是细腻,是节奏,是把水帘高挂变成细雨飞散,把吝啬变成艺术。
  落水的下方,一块大石头留着唐代李邕的题刻,仅两字:雨崖。石被溅得湿漉漉的,包裹着绿色褐色、深浅斑驳的苔藓,像是布满老年斑。石下水潭,小且不深,那是飞雨的归宿,让人联想到秦汉宫殿前的铜人承露盘。一洼绿水,汇总千年,不断减去太阳的蒸发提成,剩余的该是纯积累了。
  秋阳暖暖,飞雨落到手上凉丝丝。在一个侧向太阳的角度看水珠水气,整个降落的过程仿佛着了色。三岩落水不成瀑的观赏价值,这占了一条。
  古时游客来此,该也是徜徉于审美之中的。崖岩高处刻着他们的感想,数了数,有近三十款。这些铭刻,都新油漆过,五颜六色,其中有:雨花崖(蓝)、万斛珠(黄)、花雨(绿)、珠瀑(蓝)、吸霞喷玉(白)、珠崖(黄)、法雨珠玑(红)、如来甘泉(绿)、宛听潮音(白),雨岩(红)、泉雨(蓝)、雷吼(黄)等等。如今看来,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作文竞赛,不同时代的人面对同一命题,依着李邕留下的规则,——以他的通篇两字为基准,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述对于美的发现。在这里,耗用四个字,已属长文。
  精短为这些题刻带来了欣赏优势。假若崖上刻的是三十首诗,即使每则仅二十字的五绝,能有多少游人一一卒读?句以其短,争得游客普遍寓目。又因其短,径直展示灵感的火花,精彩毕现。至于言犹未尽,正好把发挥的空间留给后来者,余韵之绵长也就出由“短”中了。看那三三两两的游人,一边躲躲闪闪地享受飞雨落下的惬意,一边指指点点地读着讲着崖上的刻字,谁能说这不是一组成功的作文呢?
  三岩的零星飞雨,会同惜墨如金的摩崖,仿佛在讲解写作的秘诀:把吝啬变成艺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