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延寿溪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2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延寿溪记
郭风
  莆田城关西北部有一座小山,叫东岩山,风景秀丽,是我年轻时经常前往游玩的地方。立于这座山顶的北面,可眺望一条不论阴晴都呈现蓝色的溪流。它的两岸林木蓊郁,呈现暗绿色。由于是远眺,所看到的景象使我总觉既清晰又有些朦胧,有如一幅高手笔下的油画。我小时候在高远处望见的这条溪流,后来才知道是延寿溪。
  延寿溪据说源出仙游县的九鲤湖。这所谓九鲤湖,并不大,实际上是由于有几道从悬崖、峡谷、绿树和青藤间倾泻下的巨大瀑布而驰名的。延寿溪的上游在仙游境内,人们管它叫九鲤湖溪;流到莆田山区常太的,人们管它叫莒溪;流到莆田北郊的下郑村和延寿村时,才称延寿溪。我在东岩山上远眺的那段延寿溪,就在下郑村。记得,1937年,日寇侵华,日本飞机在莆田滥炸学校、民居和医院。当时,我才二十岁上下,在莆田任小学教员。为了“逃避”敌机的轰炸,许多学校都先后迁到山区或郊区办学。我所任教的凤山小学就迁到下郑村,借用果农的“厅堂”为教室上课。每天,员工和学生早出晚归。这样,我在下郑村度过了半年时间。至于延寿村,我在前三年才到过。下郑村与延寿村离莆田城关都不过二三公里。
  到现在,印象还很深。刚进村,便见位于延寿溪西岸的下郑村,众多的芒果树、橄榄树等排列于村路两旁。全村各户的住屋,一一掩映于各种果树、葡萄棚或瓜棚之间。整座下郑村和它的周围地区,可以说是一座大果园。八十年代初期,我曾写一组小散文《书兴化水果》,其中第一篇即《下郑村》,主要记录这座村庄所种植的各类水果。至于延寿村,三年前来访时,只见这座村庄也是处处果林,村屋聚集于延寿溪的东岸,和下郑村相似,果树种类繁多。我曾与同来者到果林中漫步。时值夏秋之交,因此能够感受到从果树间发出的诸如龙眼、柿、橄榄和晚熟荔枝的果香,还有某些说不清的水果香味;感受到果林的清凉,能够不时听到不同的鸟声。这类天地间出现的佳趣,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当时,我见到的一棵橄榄树,树干粗大,有果农正在采摘橄榄。只见果农用三架竹梯从树腰间开始连接后,才一级一级攀上去,并用套在长竿上的铁钩去采摘橄榄。树下有一位妇人告诉我,她的婆婆已九十余岁,儿时所见的这棵树,便像现在这样高大强壮。
  延寿溪有一座古陂,叫泗华陂。听说建于唐代,明代重修。此陂横贯于下郑村与龙桥镇之间,以巨石构筑成,有如一座巨型石桥。当年,我任教的小学在下郑村办学时,早晚都从这座古陂走过延寿溪。记得陂的中段是溢洪堰,排洪时从闸门间下泻的溪水,状若瀑布,响声震耳。延寿溪有一座古桥,就在延寿村,也是以巨石筑成的。桥的右前方有一石碑,上刻“延寿桥”三字,是宋代名人陈宓所书。家乡人一般都知道,莆田第一位中进士的是徐寅。他秉性耿直,为唐庄宗所怨恨,只好归隐于延寿村故里。三年前,我访问这里时,一位友人指着桥下一块沉入水中的巨石告诉我,那就是徐寅归隐时垂钓的矶石。听说附近还有徐寅藏书楼遗址和刘克庄墓,只是当时来不及去拜访。不论如何,家乡古代先贤包括他们在这里所建造的水利工程和其他所留下的历史遗迹遗闻,都是珍贵的人文景观,都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值得为后人永远铭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