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牢记“国家队”的使命——宝钢争创世界一流水平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3
第1版(要闻)
专栏:

  牢记“国家队”的使命
  ——宝钢争创世界一流水平之路
  本报记者陈颂清韩国飚
  二十三年逼近一个目标:世界一流
  上海浦东世纪大道旁,宝钢大厦与位列全球第三的韩国浦项钢铁所建的大厦,咫尺相对,高度相仿。这或许只是个巧合。但是,许多人还是把它看作一种象征——宝钢正成为世界强手的伙伴与对手。
  而这,也许正是23年前的12月23日,在东海之滨打下宝钢第一根桩的人们日夜期盼的。那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由此起步。
  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得到各部委、各省市、特别是上海市的支持,宝钢经历了23年的奋斗之后,在世界最大规模钢铁企业排名中,已列第六位。尤其是去年底,会聚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产品瞄准国内主要依赖进口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的三期工程顺利投产之后,宝钢逐步取得与世界钢铁强手平等对话的地位。
  宝钢建设之初,针对各方的担心和疑虑,邓小平同志曾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今天,宝钢以其实践的结果,证明了他的高瞻远瞩——宝钢一、二、三期工程所有项目,都在规定期限内达到设计标准,正常运转。尤为难得的是,概算为623亿元的三期工程建设资金,基本由宝钢自行筹措、滚动发展解决。吴邦国副总理评价说,这不仅使企业真正成为投资主体,而且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宝钢主攻的国内替代进口产品市场的份额,汽车业高达70%,集装箱业达67%,石油天然气业达82%。近三年来,出口产品已占企业产量的1/5。有了宝钢的这些产品,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结构得到改善,国际竞争力增强,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缩短了20年。
  以三期工程完工为标志,宝钢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已居世界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之列。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一期工程成套引进、二期工程中外合作的基础上,三期工程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设备国产化率已由一期时的12%上升到超过82%。
  今天的宝钢,在进行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已具备了输出技术和管理、对其它企业实行重组,以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的能力。宝钢与上海冶金、梅山钢铁联合重组两年多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三年扭亏脱困目标总体完成。重组第一年,宝钢利润比上年增长48%,一批连续亏损多年的老企业扭亏为盈。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淘汰落后两大难题迅速开始破解。
  “三钢”联合的初步成功,是中央对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的果断决策之功,也是宝钢在重组之后,以统一规划进行总体上的结构调整、以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新老企业实现一体化之功。
  如今,宝钢的一些经济技术指标,人均产钢,高炉能耗,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数据甚至超过了一些世界一流企业。
  “办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水平”,是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对宝钢提出的要求。宝钢集团董事长徐大铨说:“总书记的要求,我们不敢说已经完全达到了,但今天的宝钢,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
  为何总领风气之先:不甘落后,善于学习借鉴
  如果要尽数宝钢23年中开国内企业风气之先的举动,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工程建设之初,当人们还沉浸在宝钢自己的医院、学校等附属设施落成、投入使用的喜悦中的时候,宝钢已开始向地方政府移交这些设施,宝钢宣布它“不办社会”;1988年,规划定员的4万职工尚未全部调齐、有人正主张加快人员到位的时候,宝钢出人意料地宣布将以每年2000人的速度持续减员分流;当许多企业在搞责权下放、划小核算单位的时候,宝钢把所有分厂设的科室全部取消,进一步推行其集中一贯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当一些企业开始意识到产值并不重要、转头去追求利润的时候,宝钢开始强调现金流量比利润更重要的观念,把现金流量作为考核的最重要的指标……此外,宝钢最早实施5天工作制;最早取消8级工资制,实行岗位工资制;在国内企业界最早接入国际互联网;最早参加企业信用国际评级,等等。
  这些超前的意识与举动从何而来?曾长期担任宝钢董事长的黎明说:“没有什么奥秘,不怕承认落后,善于学习、借鉴而已。”
  宝钢集团总经理谢企华说:“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宝钢人就牢记着作为‘国家队’的使命:自己的老师在国门之外,自己的对手也在国门之外。”
  面对国外成熟的现代管理科学、先进的技术与市场经验,宝钢人如饥似渴地学。“领导每次出访回来,厂里必定有一次新的改革”,这是普通工人的经验。
  宝钢工人都熟悉一个词“对标”,也就是把自己的生产指标,与国际先进企业该道工序的指标作对照。这些数字不是出自一家企业,而是从全球45家最先进的企业中挑出单项最优的那一个来比。跟踪、分析全球最先进者,被确定为分厂厂长最重要的三项职责之一。
  在宝钢的厂区看不到标语口号。但1994年来到宝钢、现任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的艾宝俊却发现,有一个口号已渗透于每个职工的心底:做任何事情都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现在,他已经把这一点视作是宝钢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宝钢一、二期的生产技术,基本是从国外引进的。而现在,宝钢的炼铁技术已经超过了它的“老师”,在全球领先。宝钢的管理制度,最初也是全套从日本引进的,今天,宝钢精细的现场管理,已经令日本人佩服。在国际管线工程招标市场上,今天的宝钢以自己开发的X系列管线用钢,与昔日的“老师”同台竞争,并屡屡独家中标。三期工程建设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有160多项,其中世界领先的就有16项。在引进学习的过程中,宝钢走出了消化、吸收、创新之路。宝钢集团党委书记关壮民说:“宝钢的成功,回答了人们一个更大的疑问:学习引进,未必丧失自我;善于学习创新,同样能后来居上。”
  “入世”信心从何而来:融入一个市场,遵守一种规则
  “观念的转变,最难,也最重要。”汪金德从宝钢集团到子公司浦钢公司任总经理一年半后,深有所感。譬如,原来转炉车间炼出的一吨钢,成本就是1780元左右,与市场价格基本持平,甚至还高。工人们说,这活没法干。而汪金德向工人们提出,为什么在同样的价格下,别人有赚头,而我们却要亏本呢?问题不在市场,而在自己。观念的转变,带来生产管理和技术上的一系列转变,吨钢成本下降到了1400元。在整个浦钢,去年一年内部降低成本近两亿元。
  由浦钢的这段经历,回想当年宝钢初涉国际市场的滋味,汪金德关于“观念”的那句话也同样适用。譬如,最初宝钢拿在国内市场十分抢手的钢板出口,却遭遇尴尬——完全按照国外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外客户照样以不好用为由停止进货。在当时的宝钢人看来,这的确有点不讲道理。可宝钢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从客户的“无理”中悟出了国际市场的一个“硬道理”,并从此确立了以用户满意、而不是以自己的生产标准为导向的原则。
  今天到宝钢采购产品的长期客户,接待他们的不是一两个销售人员,而是一个小组——囊括了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和营销人员的一体化小组。他们的任务,就是跟踪、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按客户的要求不断改进宝钢的技术与生产。在生产和技术开发环节,客户的生产标准,譬如一汽大众的汽车钢板冲废率,被直接拿来作为宝钢的生产控制指标。换言之,宝钢要做的,已不是简单地卖出产品,而是确保客户成功。
  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其实蕴涵着一种更加根本性的转变,那就是融入一个市场,遵守一种规则。用董事长徐大铨的话来说,就是“国际市场只有一个,市场规则只有一套。参与国际市场,就要主动融入其中,了解它,适应它,而不能强调自己的客观,指望它来适应我们”。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宝钢在自身产品在国内市场俏销的情况下,始终坚持每年要有10%到15%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这样做,为的是听到来自“最挑剔用户”的反应,也为了让自己始终置身于国际竞争市场圈中。
  同样是因了这样的思路,宝钢及早过细地进行着“入世”的准备。他们在向每个职工反复强调自己与世界顶级企业的差距(与浦项比,人均产钢还差611吨,吨钢销售额还差47美元)的同时,更多的精力不是花在叫喊“狼来了”,也不是花在寻求更多、更长的保护上,而是在内部应对上下功夫。据比较测算“入世”后进口钢材的关税将下降2.03个百分点,而宝钢通过采用更多的降本措施,到今年底,宝钢的成本下降空间将超过这个下降幅度。这就是信心所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