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调整打开致富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3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

  调整打开致富门
  本报记者宣宇才
  早就听说福建省龙海市东园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内的农民富得快,记者近日来到这里,极目远眺,田园里“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一派勃勃生机。
  澳大利亚的亚太国际蔬菜公司在示范区中的南边村租了1600亩地,主要生产绿色环保蔬菜——结球生菜,产品全部出口到日本和新加坡。在此工作的澳大利亚大学博士大卫告诉记者,他们对这里的气候、土壤、水利设施情况进行抽样检测后,计划兴建一个“环保村”。
  台湾商人林风山先生租了2000多亩地种植台湾引进的新品种青枣,同时套种毛豆和水稻,种植的青枣在当年就可收获。茶邪村农民郑远华拿出承租的20多亩地也跟着林先生种青枣,林先生负责品种和技术,郑远华出土地和劳动力,双方按比例分成。郑远华讲道,“这种高优水果刚进来时,说当年种当年收,我们都不相信,因为枣树结果一般需要四五年。去年青枣每公斤可卖10元钱,比单纯种粮增加收入5倍。”郑远华现已成为青枣大户,去年仅支付本村临时雇工的工钱就达1.5万多元。
  龙海市格林食品有限公司是靠150亩“国家绿色食品基地”起的家。1997年福建省政府确定建设东园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时,龙海市委书记吴志明找到格林食品有限公司的苏庆忠总经理说,时下蔬菜农药残留高,价格低,没出路,而“绿色蔬菜”每吨的出口价格比普通蔬菜高出三四百美元,希望他给农民起个示范带头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示范作用成功了,周围农户调动起来了,公司也得到迅猛发展。公司现占地3000亩,正增资2000万建冷冻厂,对原料进行深加工,要把菜摆上美国人的餐桌。苏庆忠总经理说:“农民特别高兴与公司合作,蔬菜一年三季滚动起来可收获三四千元,而且又可到公司打工。过去光靠种水稻,一亩地年收入顶多1000元。”
  “打破了一家一户分散的传统经营格局,建立起现代经营体制,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和收益者。”东园镇党委书记张文通讲道,镇上成立了农业经营总公司,代表9个行政村、2.22万人口与36家农业企业和大户签订了三年合同,去年村民人均现金收入3400多元,增收15%。现在到此落户的共有36家企业和经营大户,这些企业连接着农户和市场,承担着市场风险,决定农民种什么、怎么种。
  漫步在水泥铺就的田埂路上,漂亮的花卉、碧绿的蔬菜、整齐划一的食用菌苗圃令人流连忘返。目前,这里的耕地产出率由建设前每亩2800元上升到4500元以上,劳均农业产值由3520元上升到4130元。记者想,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民增收稳收来调整产业结构,眼前的东园示范区的成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