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青铜器博物馆的尴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3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现场目击

  青铜器博物馆的尴尬
  本报记者郑少忠
  宝鸡是我国著名的“青铜器之乡”,蜚声海内外的何樽、折觥、毛公鼎、大盂鼎、秦公钟等国宝级文物皆发掘、珍藏于此。作为专门收藏、陈列青铜器的专业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荟萃了宝鸡市、陕西省乃至全国青铜器的精华。
  4月29日上午,记者慕名访问宝鸡青铜器博物馆。但来到一楼文物库房中心时,怎么也不敢相信:1000多平方米的大厅,竟然凌乱地堆放着一些钢筋、木板等建筑材料,墙面全部是毛坯。虽然外面阳光灿烂,但大厅却显得阴冷。
  负责基建工作的博物馆负责人官波舟告诉记者:博物馆是在宝鸡市几届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4年的努力,投资近2000万元修建的。原来设计的一层为全市文物库房中心,2—4层为文物展厅。由于地方财力紧张,只好将2、3、4层文物展厅合并为二层的一个展厅,原来设计的文物库房中心只好当作建筑仓库了。由于文物库房中心迟迟不能投入,博物馆的一些珍贵文物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就只好堆放在别处,很不安全。“按照规定,县里的文物要统一集中保管,我们就只好靠县文物管理所的几名同志昼夜值班,死盯硬守,不要说是研究、展出,连安全保障都存在问题。”
  记者随后又来到博物馆的三楼和四楼,偌大的展厅也是空空荡荡的,毛坯、毛地、毛墙,似乎都在向客人诉说着博物馆的忧虑与无奈。博物馆负责人胡智生副研究员激动地说:“这几个展厅,搞搞内装修就可以布展了,我们是住着金房子买不起床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