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寻找文学理论生长根基——读新版《文学原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3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

  寻找文学理论生长根基
  ——读新版《文学原理》
  金永兵
  基于对当前文学现实和理论现状认识和推进性研究态度,董学文、张永刚推出了新著《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近版)。这部著作不但充分实现了对文学理论难题的掘进与拓展,提出许多新的见解,而且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文学理论寻找到生长的根基。
  面对日新月异的文学现实,文学原理必须针对新问题、新情况做出新的阐释,呈现出“当代性”。惟此,文学原理才能贴近现实,才能获得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累积性增长。著者贯穿于全书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就是“接着说”,即不拘于陈说,不把研究变成他人理论的大拼盘,而是带着问题意识,质疑、清除那些陈词滥调,分析研究创作与理论现实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实现对难题的深入开掘,讲求科学研究的原创性。该著对许多文学基本理论问题都能再深入一步,抽丝剥茧式逐层追问“为什么”、“怎么样”,着重分析这些基本观点在文学理论与创作中的阐释效力,实现宏观与微观互动式研究,从而使一些纠缠不清的理论难题获得清澈澄明的解答。
  理论研究需要个性与风格,有“属我”的创造方能有生命力。这部著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南,但它并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语录的拼接,而是以其为研究指南和方法论,以开放的心态融化吸收古今中外文艺思想,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独到的表述。这种表述不止于简单转述界说,而是针对新现实新问题的创造性运用,是批判的吸收、有机的转化和科学的提升。这种融合之后的创新,根本上改变了当前研究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以自己作为他人话语“跑马场”、“观点加例子”等弊病。
  文学原理是对文学活动基础性质和规律的把握,具有普遍性。但中外文学传统、理论资源各不相同,在注重普遍性的同时,又不能企望把它变成一种普遍主义话语,企图超越时空寻求终极真理。该著在民族化上作了可贵的探索:它不止于把民族化肤浅地理解为古文论话语的现代转化,而是同时注重对民族文学特殊问题的细密研究。比如对“言象意”的论述,“意境”理论的现代转化,特别是对汉语文学“字思维”特殊性的关注等,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
  文学原理讲的应该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性问题,即“元问题”。只要这个理论系统具有较强的生发力和阐释力,“元问题”的集中阐述可以促使“子问题”迎刃而解。这部著作对理论进行了“消肿”、“减肥”,书不厚,显得很单纯,但它丢掉的只是一些杂七杂八的派生性的东西,留住的却是一些根本的东西,并且对此不惜浓墨重彩,深入挖掘,以使原理成活,努力依靠理论本身的逻辑产生理论张力和思想动能。成活的原理是文学理论生发之根。
  可以说,这是一部站在现代学术前沿,密切结合文学现实,创造性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综合创新”之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