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养路费、附加费、运管费、车证费……一上路您就等着交钱吧家有拖拉机不敢路上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4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养路费、附加费、运管费、车证费……一上路您就等着交钱吧
家有拖拉机不敢路上行
  本报记者彭俊
  4月的张掖干得让人嗓子冒烟。北京吉普在不见尽头的乡间土路上颠簸,两旁是干涸的农田,身后是飞扬的尘土。
  根据安排,今天我将去拜访一位种苜蓿的大户。苜蓿草一年只需浇一茬水,用水量是粮食的三成,效益却是粮食的五倍。在干旱的张掖,种苜蓿是一条又节水又增收的好经验。
  为了赶路,我们选择了一条近道,尽管有些不太好走。而恰恰是这条近道,让我有了额外的收获。
  走着走着,车突然停了下来。前面的路被挖开了一条沟,七八个农民朋友正忙着把右边地里的渠水引到左边地里去。左右是走不了了,不妨采访他们吧。
  点着烟,蹲下来,这几位一边歇着一边聊上了。“家里种草了吗?”“俺们这几家都种了。”有嘴快的,替大伙说了。“效益咋样?”“效益?好着呢!去年俺家种了3亩,挣了1500块,比粮食强多了。”这位老哥一脸的憨相。
  “为什么不多种点?”据我所知,这地方一家十几二十亩地是常事。
  “种了咋卖?销路是好。宏达公司(附近的一家饲料公司———记者注)上门收购,可数量有限。市场上也好销得很,可咱这儿路不好,贩子的大车进不来,咱们的拖拉机又不敢上路。”说这话的四十开外,快言快语。说到激动处,呼地站了起来。
  “不敢上路?”没想到采访话题在此折了个大弯。“是啊,从这条土路往前走,拐过弯就是国道。
  那儿天天都有穿制服的等着呢,专挑咱这样的拖拉机,养路费、附加费、运管费、车证费、执照费、订报费……一上路您就等着交钱吧!”这位老兄站在那里,边说边掰开了手指头。
  “还有订报费?”我心里有一些些紧张。“没错,叫××交通安全报,一年40块钱,开车的都得买。去年俺上了一次路,叫人逮着交了订报费,到现在没见一张报纸。”这是另外一个农民的声音。
  说起拖拉机收费,这些人格外激动。在东一句、西一句的嘈杂声中,我抽空记下了这些数据:购车附加费600至700元,养路费450元,执照费300至400元,行车证费100元,运管费150元,车船使用费50元,这是农民手里的拖拉机从购买到上路的种种费用。由于品种不一,说法不同,甚至征收者穿的制服也不一样,农民弄不清哪些是国家规定该收的,哪些是不该收的。
  “有的费用说不出名堂。去年我到镇上卖两车玉米,上国道就走了一会儿,收了我120块。我一车玉米才卖多少钱?”还是那位快言快语的人。
  “去年你家拖拉机上了几回路?”“就那一回,再不敢去了。”“收钱的都是哪儿的人?”“县上的。”顿了一秒钟,人群中冒出了这么一句。“什么单位的?”“说不上。”由于收费太多,没点关系的,有拖拉机也不敢上路;有关系的,不但敢上路,还做起了用拖拉机拉货的买卖。进趟城,一车收40至50元,据说生意还挺火。在场的人,除了一家外,都有拖拉机,也都雇过别人的拖拉机进城。那位种了三亩苜蓿的人,一亩让公司收购了,一亩自家牲畜吃了,还有一亩就是雇拖拉机进城卖的。进城那天,他家的拖拉机就停在院里,新新的……临走,我记下了刚才驻足的地方:甘肃省张掖地区高台县骆驼城乡果树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