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让打假不再无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4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各抒己见

  让打假不再无奈
诤言
企业打假本身已是无奈的选择,然而,在打假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奇怪现象,却让企业更加无奈。
  去年底,某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举查获假冒宝洁公司产品总计1.15万箱。经查,这批假货源自台湾一不法商人。宝洁公司的一线打假人员,还相继在广州和另外一市一些百货商店发现了同样标明“台湾制造”的假货。
  按说,三起案件事实清楚,案情相似,处理起来应不会出现什么差别。然而,三地的最终处理结果却让人们大跌眼镜:一市技术监督局以不能辨别货物真假为由,将假冒宝洁产品放还给批发商;另一市技术监督局至今未作出任何处罚决定;只有广州市技术监督局认定所收缴的货物为假货,并已将案件转给广州市公安局立案处理。
  为什么对待同一批假货,可以立案处理、可以一拖再拖、还可以“放虎归山”?法律条文过粗固然是三地量刑尺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但是,同样的法律环境,为什么能出现三种不同的处理结果?从中我们不难嗅出地方保护主义的味道。一位法学专家曾深有体会地说,假冒伪劣盛行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处罚太轻;二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说起地方保护主义,人们不禁会摇头,这不仅表现出对其严重程度的无奈,还表明对根治缺乏信心。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经济利益是地方保护主义的根基。制假售假带来的税收、就业等方面的一时之利,让不少地方政府把打假工作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对打假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甚至包庇制假售假犯罪分子。
  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根治地方保护主义,必须让制假售假行为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对立面。而要形成这种对立,就必须强化法律威慑力。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使制假售假者难逃法律的惩处;另一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将制假售假者真正罚个倾家荡产,让制假售假得不偿失;同时,对假冒伪劣多发区进行集中曝光,使其名誉扫地。
  福建云霄的遭遇就很有代表性。据介绍,80年代中期,云霄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广东顺德、东莞相仿。遗憾的是,与顺德、东莞吸引外资、发展“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不同,云霄人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伞”下,选择了造假这条“致富捷径”。十四五年过去了,顺德、东莞已成为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小巨人”,云霄却成为假货的受害者——打假风头过后,一片“兴旺”;打假风声一紧,经济一片萧条。
  只有根除地方保护,打假中的无奈才能少些,更少些,当地经济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