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增加农民收入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5
第9版(理论)
专栏:

  增加农民收入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韩俊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是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受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须有新思路,既要从国内外市场需求方面有效拉动农业增长,更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改善供给,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既要根据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又要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既要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又要通过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九十年代后半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全面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许多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相对过剩,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却处于缓慢状态,尤其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地区农民收入甚至有所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新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农村的发展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农民就不愿扩大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就会动摇农业这个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3.91%,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的购买力已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城镇居民八十年代中期的水平。城乡之间出现消费断层,导致农村市场相对萎缩。1985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为53%,1999年下降到38.7%。1979—1986年,农民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09%;1987—1990年为22.86%;1991—1999年则下降到18.88%。农民收入增长的持续减缓,已直接影响到了整个需求的回升和经济增长。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中国最大的市场无疑在农村,八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只有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去了,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可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大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已成为牵动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
  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受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四年下降,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是重要原因。1999年与1996年相比,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和粮食收购价格总指数分别下降了23.1%和24%。1997年至1999年,粮食价格的下降使农民人均减收四十元,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由于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1998年比上年减少2.3%,1999年比上年减少4.5%,2000年继续延续这一趋势。
  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降,与农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产品需求不足有密切关系。由于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恩格尔系数)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近年来,城乡居民不仅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份额下降,而且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金额出现绝对减少,许多食品的人均实物消费量甚至也出现了减少的情形。此外,食品消费下降,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有关。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造成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减缓,又必然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增长。
  近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缓慢增长,主要是靠非农产业收入增长实现的。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量是一百六十四元,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占44.5%,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54.5%;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量是七十二元,农业收入减少二十八元,非农产业收入增加一百元,是收入增量的139%;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量是四十八元,其中农业收入减少五十三元,非农收入增加一百零一元,是收入增量的210%。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农民收入增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1996年的29.86%上升到1999年的34%。据统计,1998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千八百零七亿多元,人均二百零八元。
  虽然非农产业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在提高,但与1991—1996年期间年均增长30%的速度相比,近年来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增速回落了近二十个百分点。1996年以来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下降,乡镇企业工资增长率也大幅度下降。1995年乡镇企业人均工资增长率为36.3%,到1999年逐年下降到4.1%。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甚至出现就业负增长。农民外出打工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回落。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速减缓,与经济周期性收缩也直接相关。城镇下岗职工增多;乡镇企业效益下降,发展趋缓;市场疲软,消费需求不振,这些都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可见,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民收入增长越来越受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产品需求不足及农业结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但深层原因是经济增长放慢,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产品需求增长和价格走高,而且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
  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要有新的思路。其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同时,要调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
  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要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坚持和完善粮食购销政策,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但也应看到,增加农民收入,单靠政府的价格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市场水平,靠提高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十分有限,必须同时采取其他措施。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必须做到:第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放在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积极发展大农业,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改变长期以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况,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五,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做法,把工作重点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
  努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一是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今后应大力发展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制定投资、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农民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由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需求和工业部门对农产品原料的中间需求两部分构成。有关研究表明,农产品加工业的中间需求已超过直接消费需求而成为影响农产品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农业的增长日益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扩大乡镇企业就业容量。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业展开竞争。从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提高乡镇企业就业容量的要求看,今后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必须实施两大调整: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乡镇企业80%分布在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推动乡镇企业积极投身第三产业,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应鼓励农民自带资金进城办企业,发挥农民自己建城的积极性。
  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落后二十四点二个百分点。因此,现阶段有必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强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务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这应当成为今后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一条重要途径。
  稳步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税费改革不是简单改变农村税费征收方式,而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制度建设。为了确保实现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在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的同时,必须实行综合配套改革,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为了确保规范农村税费关系,还应加快农村税费立法步伐,强化依法管理税费,依法遏止乱收费,把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欠账较多。今后,应当结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对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这些设施的投资将在相当程度上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对农村市场的开拓。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科技状况远不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今后也应加大对农村科教事业的投入,并探索建立新的机制,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无论调整农业结构还是增加农民收入,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如何增加农村信贷资金,使农民能够真正得到金融服务,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改革和规范,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强化农村各种金融机构和组织之间的竞争,鼓励它们改进服务,增加对农村各项事业的信贷投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