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平正和险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5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名家谈艺

  平正和险绝
童道明
  在北京人艺座谈《蔡文姬》的那一天,恰好坐在此剧复排导演苏民先生旁边,能就近听他谈艺术实践的体会,实在是件幸事。特别让我感到兴味盎然的,是他在不经意间引用了唐代书法家孙虔礼《书谱》里的一段话:“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复归之际,人书俱老。”苏民导演说,这虽然讲的是书法艺术,但也适用于舞台艺术,甚至适用于一切艺术。苏民先生这话我相信,因为我相信一切艺术境界的渐次提升,都会符合这个在“平正”与“险绝”之间往复追寻的艺术辩证法。
  苏民先生这一番话让我特别产生兴趣,还因此而引发了我对于北京人艺另外两位大艺术家的一个记忆。那是九十年代初,有一次于是之先生在他的书房里和我说起曹禺先生的艺术家风范。他把曹禺写给他的条幅指给我看,我随着于先生出声地读着条幅上的毛笔字:“初登殿堂,务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于是之先生说,这是古人论书法的话,曹禺先生信手拈来,略加发挥,成了绝妙的艺术格言。这次经过苏民先生的点醒,才想到曹禺把《书谱》里的“初学分布”改成“初登殿堂”,实在是独出心裁的发挥。“分布”是书法里的用语,“殿堂”就是一切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活动空间了,更不要说当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把剧院比喻为艺术的殿堂。这样,这个充满辩证法的艺术真理,便从书法领域扩充到了包括戏剧艺术在内的广泛的艺术领域。
  曹禺先生写这条幅是在1987年,是为了贺于是之六十大寿。曹禺一定认为于是之在舞台艺术上已经达到了“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高境界,而我想曹禺先生写这条幅赠友,也是因为他本人在一生的艺术实践中,早已在“平正”与“险绝”之间往复追寻、深悟妙境了。一家中国最负盛名的剧院至少有三位老一辈艺术家对孙虔礼的《书谱》发生兴趣,兴起感悟,对于我们是应该有所启发的。
  我们的“务求平正”的艺术家是否也该尝试尝试去追求“险绝”呢?我们的“务追险绝”的艺术家是否也该适时地“复归平正”呢?而且,从艺与做人也是分不开的。那天苏民先生把《书谱》里这段话默写给我的时候,笑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后边两句说得多好:“复归之际,人书俱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