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文化产业前景广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5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文化产业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刘玉琴
  四月的风轻柔地吹拂着三湘四水,火红的杜鹃与满目的青翠渲染着不尽的春意。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如春芽破土,日益焕发生机。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率领,政协委员傅庚辰、李文珊、王慧炯、王世光、马玉涛、毕克官、王成喜、李维康、李静及金一伟等为成员的全国政协联合调查组,近日奔赴文化产业春色渐浓的湖南,对长沙、岳阳、衡山、常德、张家界等地进行了考察。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令人欣喜,文化产业发展中如何解决一系列矛盾引人关注。
  湖南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湖南人很谦虚,说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刚刚破题。其实湖南的文化产业这几年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实施了报业、广电、出版、文艺演出“四轮驱动”战略,且成绩不菲。出版业形成“出版多劲旅,无湘不成军”的整体形象;演出市场方兴未艾,交易活跃;以湖南日报为龙头的省报业集团和以长沙晚报为主体的市报业集团正在形成。全省文化产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尤其是广电、新闻出版利用政策上的优惠和自身行业的优势,在全国同行业中领先一步。
  去湖南电视台参观时,天正飘着小雨。雨中的经视大厦和依山傍水的休闲度假村相映成趣,清新雅逸,“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公园也都无声地展示着湖南广电人的“托拉斯”大手笔。更令同行瞩目的是,他们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广播影视集团,成立了湖南电广传媒股份公司,开全国广电行业资本重组营运和实现规模经营的先河。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买与卖人们已司空见惯。可是买断一个节,确需非凡的气魄。湖南广电去年投资三千万主办了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今年更果断出手买断了“金鹰节”,他们看中的是广阔的市场空间,他们想经营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去年办节门票500元一张,黑市炒到1000元,10万人冒雨观看,明年“金鹰节”仅冠名权一项可望收入1000万。
  湖南的《体坛周报》是一张富有传奇色彩的小报。它最初只有2人,现在有84人;原先发行5000份,现在每周发行280多万份;原先一个开印点,现在全国30多个开印点。它的异军突起得益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宽松的政策环境。
  《周报》一开始就跳出省体委机关报的小圈子,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将读者对象定位于体育迷而不是省内各级体委机关干部,体育迷中又紧紧锁定青少年这一消费群体,将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棋类作为黄金项目,迅速报道重大精彩赛事,形成以短文章为主、信息密集型的体育报道风格。湖南体委十分开明,他们放水养鱼,不干涉日常报道,成为《周报》发展的坚强后盾。最终使《周报》在我国“刀枪”般林立的2000多家报纸、6000多种杂志中杀出重围,笑傲“江湖”,每年上交利税近3000万元,跻身于全国地方报业百强。
  当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之际,人们必将开始追求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现在,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这是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为文化产业提供的条件和机遇,在同样的条件下,谁能实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抓住机遇,掌握市场运行规律,谁就能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避免各自为阵重复建设
  文化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诸多方面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调研中,委员们听到的比较频繁的字眼是:盖楼;扩大印刷能力;资金短缺等。不论是报业、出版界,还是广电、文艺界在介绍中都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将自己的硬件“蛋糕”做大。湖南日报投资2.4亿元新建了32层的湖南新闻大厦,长沙晚报投资3亿元盖起了25层的长沙报业中心;湖南日报投资六千万元更新印刷系统,长沙晚报斥资2500万元从德国引进世界一流的高宝卷筒纸高速彩色胶印机,新闻出版业的3家印刷厂也投资1.7亿元,购置了目前最先进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等现代化设备;广电国际会展中心、湖南新闻出版大厦、湖南电子出版大厦、湖南高科技出版基地等都相继竣工或投入使用。
  面对入世的挑战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规模化经营,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但在一些同类项目建设上,地区、行业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势必造成资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一边是“吃不饱”,一边是“上不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竞争。
  这是文化产业管理政出多门、体制滞后所带来的弊端,文化行业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现象严重,上有“三国演义”,下有“八国联军”,进行宏观调控,改革体制,理顺关系已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指出,若能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研究市场结构,消除地区垄断、部门分割,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界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清除市场壁垒,实行有序流动而不是“自我倾轧”,文化产业更有实力迎接入世的挑战。
  强化旅游文化品牌意识
  湖南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但在扩大知名度和文化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上,还大有潜力可挖。
  有人曾打听,张家界在哪里?其实湖南的张家界在自然景观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享有“扩大了的盆景,缩小了的仙境,大自然的迷宫”之美誉,有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有亚洲第一洞“九天洞”,有世上罕见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此景观,没有把品牌不断做大,没有在社会的大屏幕中鲜明地跳出来,不能不是一种遗憾。
  湖南还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旅游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应该大打文化牌,进一步火起来。浩浩荡荡,无涯无际的八百里洞庭,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成名的岳阳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都可以大做文章。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唐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陶翁笔下的“世外桃源”就在湖南常德,这里早已辟有“桃花源”风景区。多少年来,名篇《桃花源记》灼灼其华,而桃花源景区却声名不播。此外,湖南还有令人遐思万千的浏阳河,有号称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更有长沙马王堆出土并保存完好的千年女干尸,超过全国考古收藏数量总和的三国吴简,唐代开釉下彩先河的民间艺术瑰宝铜官窑……
湖南的旅游产品也没有形成特色,缺少让人进得来、留得住的整体环境。委员们认为,在提高知名度,营造知名品牌上,湖南需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增强自身宣传意识。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饮食、旅馆、交通、商业、娱乐业的配套发展,让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物景观中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释放。
  文化产业是21世纪世界最有前途的产业,由于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所以至今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政策,调研中人们对制定和完善政策有着强烈的呼唤。委员们提议,国家应及早出台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如财政税收政策、社会资金准入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等;对文化产业从认识到体制都转换观念、改革体制、理顺关系;湖南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资金和资源配置,大打文化旅游牌,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