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介绍“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8-14
第3版()
专栏:

介绍“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
易惠群
“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包括一九二八年一月至一九二九年三月的著作。这个时期,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依靠社会主义工业化已获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了紧张的准备工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苏维埃政权对富农的坚决进攻,引起了国内垂死的资本主义分子的反抗。一九二七年年底爆发的粮食收购危机,标志着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第一次严重进攻。一九二八年年初破获的沙赫特事件,标志着国际资本及其在苏联的代理人对苏维埃政权发动的又一次严重进攻。托洛茨基反党集团已经完全蜕化为反苏维埃的反革命秘密组织。布哈林—李可夫右倾投降主义集团也暴露了自己的富农反革命面目,公开反对党的政策。苏联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领导人民克服困难,粉碎了阶级敌人的反抗,揭露和击溃了右倾投降主义集团和托洛茨基反苏维埃秘密组织的破坏活动,向前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事业,为农业的全盘集体化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斯大林这一时期的著作,在解决这些重大的问题方面有很大的意义。苏联共产党和斯大林捍卫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动员并指导全党和全体人民为争取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而斗争。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上,斯大林着重指出了迅速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必要性。他在“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一文中指出,迅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在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和关键。他并且明确肯定地指出,苏联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决定了苏联必须用飞快的速度来发展工业。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是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时时刻刻企图消灭或削弱苏维埃国家。还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夜,列宁就已尖锐地提出了“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超过各先进国家”的问题。斯大林论证了列宁的这个观点。他说,如果苏联的工业像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那样发达,如果当时某些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迅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尖锐了。可是,苏联是一个技术上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并且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不迅速发展工业,就不能建立现代化的巩固的国防,就不能保卫国家的独立。
从内部条件来说,当时苏联还是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小农国家,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有更牢固的基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仍然存在。还在新经济政策施行的前夕,列宁就已指出:“国内敌人是依靠小经济的,我们要摧毁这个敌人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全国经济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去,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去。”斯大林论证了列宁的这个观点。他指出,为了解决“谁战胜谁”的问题,必须在短短的历史时期内把落后的小农经济改造为以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集体经济,而要解决这个任务,必须迅速发展工业。
苏维埃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密切联系着的。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在本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斯大林捍卫了列宁在合作社计划中所提出的原理,粉碎了在农民问题上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且依据列宁的原理阐明了农业集体化的理论。在“关于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四月联席全会的工作”、“关于联共(布)中央七月全会的总结”、“在粮食战线上”、“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论工农结合和国营农场”、“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论粮食收购和农业发展的前途”、“列宁和联合中农问题”等著作中,斯大林确定了解决粮食问题、建设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巩固城乡结合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九二七年末,苏联在农业方面还很落后。虽然农业整个说来已经超过战前水准,但是它的主要部门——谷物业的总产量只等于战前水准的百分之九十一,其中商品粮食至多不过等于战前水准的百分之三十七。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粮食危机。斯大林分析了粮食困难的原因,指出粮食困难的根源在于商品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需要的增长。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城市需求的增加,经济作物产区的扩大,使商品粮食的需要迅速增长起来,但是商品粮食的生产却增长得很慢,因为当时在农业中占优势的是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不能采用机器和先进技术,是半消费性的、生产商品粮食极少的经济。
斯大林指出了当时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一)提高中小农民经济,用一切办法帮助农民经济提高生产率;(二)在新的技术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把分散的小农户逐步联合为大规模的集体农庄;(三)扩大和巩固原有的国营农场,建立和发展新的国营农场。斯大林批判了忽视小农经济的错误论调,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论证了大规模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认为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
斯大林进一步指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他说:“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决不能无止境地即过于长期地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建立在规模最大的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的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小商品农民经济的基础上。”为了巩固苏维埃制度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仅仅在工业方面实现社会主义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农业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逐步而又坚定不移地把农业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去,转到集体化大生产的基础上去,使它跟上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
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对解决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有很大的意义。斯大林明确地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在工人阶级政权已经巩固的情况下,工农联盟不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农民的联盟,而是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的联盟。他指出:“这种联盟是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群众的阶级联盟的特殊形式,其目的是:(甲)加强工人阶级的阵地,(乙)保证工人阶级在这个联盟内的领导作用,(丙)消灭阶级和阶级社会。”要实现这样的联盟,必须贯彻列宁所提出的一个基本口号:“要善于和中农成立协议,一分钟也不放弃对富农的斗争,而只是稳固地依靠贫农”。斯大林从理论上论证了这个三位一体的口号,阐明了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反对富农的相互关系。
工农结合的目的不是要保存农民阶级,而是要改造农民,改造他们的生产,改造他们的心理,从而为消灭阶级准备条件。因此,工农的结合不能只限于纺织品方面,必须扩展到金属制品方面。只有在金属制品方面,在供给农民机器方面,在实现国家电气化方面同农民结合,才能在新技术的基础上以集体主义精神改造农民。
要保证结合,除了向农民让步以外,党和苏维埃政权在农村中还要依靠许多经济据点和政治据点,如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苏维埃等等。斯大林着重指出了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在巩固工农结合和保证工人阶级领导方面的重大意义。
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巩固党的队伍,进行毫不妥协的两条战线的斗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培养工人阶级的新干部。斯大林对这些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
在“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一文中,斯大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建设不是自流地进行的,而是在尖锐的阶级斗争中进行的。他驳斥了所谓阶级斗争在粮食收购运动中只有次要意义的谬论。他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没有而且不可能有一件稍微重大的政治或经济事件不反映出城市或农村中阶级斗争的存在。
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也反映在党内。自从党转为向富农进攻,布哈林—李可夫反党集团代表富农和城市资本主义分子的利益公开反对党的政策,要求取消对富农的限制、降低工业发展的速度、缩小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建设,制造“阶级斗争熄灭”的谬论,企图把苏联推上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在“致中央政治局各委员”、“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危险”、“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布哈林集团和我们党内的右倾”、“堕落到极点了”等著作中,斯大林深刻地分析了右倾和“左”倾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右倾投降主义者的富农反革命本质,揭穿了托洛茨基反苏维埃秘密组织和右倾投降主义者的破坏活动,指出了必须进行不调和的两条战线的斗争,同时必须反对调和主义。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动员并团结了全党集中力量进行反对右倾的斗争,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粉碎了右倾机会主义者,使党的队伍更加巩固起来。
在“关于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四月联席全会的工作”和“反对把自我批评口号庸俗化”的文章中,斯大林论述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意义。他说,自我批评是布尔什维克教育干部和群众的方法,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布尔什维主义武库中不可缺少和经常使用的一种武器,是同布尔什维主义的本性及其革命精神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一种武器”。布尔什维克需要自我批评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工人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尤其需要自我批评。但是,工人阶级所需要的不是反革命分子的破坏党性、破坏苏维埃政权的威信、削弱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自我批评”,而是布尔什维克的增强党性、巩固苏维埃政权、改进建设工作的自我批评。斯大林驳斥了“有了自我批评,就不需要劳动纪律”,“就不再需要领导”的谬论,反对把自我批评庸俗化。正确地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能提高工人阶级的警惕性,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培养他们的国家主人翁感。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展开自下而上的批评。
斯大林在总结沙赫特事件的教训时特别尖锐地提出了赶快从工人阶级中培养新干部的问题。他在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号召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占领科学这座堡垒,把自己培养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来接替布尔什维克老近卫军。
本卷中第一次发表的著作“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是在民族问题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并论证了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政策。在这篇文章中,斯大林提出了关于第一次在苏联形成的新式民族即社会主义民族的原理,指出了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之间的原则差别,着重说明了社会主义民族的团结性和生命力。这种新式民族是在资本主义消灭以后,在资产阶级民族的废墟上经过以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根本改造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斯大林指出:“工人阶级及其国际主义的政党是团结和领导这些新式民族的力量。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残余,为了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在民族内部结成联盟;为了各个民族及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由发展而消灭民族压迫的残余;为了建立各族人民间的友谊和确立国际主义而消灭民族主义的残余;在反对侵略和侵略战争的政策的斗争中,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同一切被压迫的和没有充分权利的民族结成统一战线,——这就是这种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政治面貌。”
“关于联共(布)中央七月全会的总结”的报告和“论共产国际纲领”、“论德国共产党内的右倾危险”两篇演说,论述了国际革命运动和各兄弟党的任务。斯大林着重指出了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意义,说明了苏联所施行的新经济政策是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必经的阶段。
“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学习“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对我们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全国人民正在共产党领导下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而斗争,工业建设正在一日千里地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正在蓬勃展开,而阶级斗争也更加复杂更加尖锐,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正在更加阴险毒辣地施展其两面派手法进行破坏活动。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集中力量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逐步地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集体生产的社会主义经济,反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加强党的统一和团结,粉碎已被打倒的或将被消灭的阶级的反抗,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解决而且正在解决的重大问题。“斯大林全集”第十一卷对这些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我们应该学习斯大林解决这些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斯大林所提出或发挥的原理辩证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指导我们的工作,争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快更大的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