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广东援建”在林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10
第6版(国民经济)
专栏:

  “广东援建”在林芝
  本报记者伊可迹
  从拉萨出发,一进入林芝地区,就可看到许多冠以“广东援建”标志的建筑。到了林芝首府八一镇,更是不得了:由广东捐资兴建的广东广场、文化会展中心、广州大道等市政设施鳞次栉比,援建的学校、电厂、水厂、公园、宾馆等随处可见。
  自从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广东对口援助林芝地区之后,广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实施援藏工作,把林芝地区作为广东的一个地区对待,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支援力度逐年加大,迄今已无偿投入资金达5.1亿元,援建200多个项目,位居全国对口援藏各省市之首。这些援建项目从城市到农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几乎涵盖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所有领域。
  近3年来,广东省先后已有5位主要领导赴藏考察工作。今年,广州市又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的提议,再次向西藏的教育事业提供慷慨援助,从财政中拿出1亿元,建立“广州扶困助学基金”。这个基金如果按8%的本金利息计算,每年将有800万元利息,可以使西藏数万学生受益。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东省、广州市这一义举,对西藏各族人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经过西藏和广东人民的多年携手合作,曾经人少地荒的八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建造了一条条宽阔的水泥马路,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城市面积达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多、流动人口1万多。从内地来这儿开店办厂、做生意者一年比一年多。旅游人数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1995年,广州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建起了当地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三星级林芝宾馆。可以说,这座藏东南新兴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建设规模比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并不逊色。
  城市越变越漂亮,农村又如何?我们来到了八一镇附近的一个小康示范村——巴结村。该村有农牧民62户,282人。去年,全村农牧民纯收入达到2600多元。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做饭用上了天然气,与外界联系有电话,家家有了电视机,村里铺了水泥路,半数以上的农牧民有了自己的汽车,多的一家就有3台东风汽车……
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怎么能拥有那么多的汽车呢?村长笑着解释:“我们的收入统计中,没有将大伙买车的钱计算在内。现在村民搞运输越来越红火,去年从运输赚的钱就有34.1万元,占了收入的大头。村里还办起了水泥预制厂,一年产值可达47万元。广东的阳江市捐资帮助我们村搞了个占地320亩的蔬菜基地,年产值22万元。”经济发展了,各项社会事业也健全起来,农牧民的生活越过越好,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提高。
  在林芝地区,像巴结村这样进入小康的行政村共有274个,人口4.3万人,占林芝地区农牧民总人口的42.5%。与1995年相比,林芝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7.5%,达到1934.42元,比全藏农牧民平均纯收入高出600元左右。
  当地有关部门统计,林芝地区2000年GDP达到10.87亿元,比1995年增长2.7倍。按照当地“十五”规划,每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16%以上,到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热地对带队前来的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说:“西藏现在经济发展最快的是林芝地区,再过一两年,林芝的经济总量在西藏将首屈一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