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我国饲料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饲料总产量达到六千八百多万吨,跻身世界饲料大国行列——饲料工业,还要加把劲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5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我国饲料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奋斗,饲料总产量达到六千八百多万吨,跻身世界饲料大国行列——
饲料工业,还要加把劲儿
本报记者高云才
  一个“希望”,一个“正大”,一中一外,推波助澜,把中国饲料工业“整”得红红火火。无论是南国的村寨,还是北国的屯子,墙壁上都会有“希望使你猪肥”,“正大给你牛膘”之类的广告,看得你不由得心热……
  告别“一把菜一勺糠”
  我国饲养业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一直沿袭“家庭作坊式”路子,“一把菜一勺糠”。饲养业规模小,商品化率低。这种自然经济下的饲养方式,不会产生对饲料工业的任何需求。
  鉴于饲养业的实际,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期就明确指出:“要搞饲料加工业,这是一个大行业。”“全国都要注意饲料加工业,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这是一个很大的行业。”这些认识,是对饲养业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1983年8月,国务院制定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从此,我国饲料工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序列。《纲要》提出,在实现饲料工业总的奋斗目标中,1990年前主要是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后十年要健全饲料工业体系,使饲料工业进入一个新的振兴时期。“一把菜一勺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年走过百年路
  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养猪专业户变成了“万元户”。在当时,农民有如此高的收入,示范效应十分明显。养殖规模迅速膨胀,专业化养殖、工厂化养殖风起云涌,动物防病治病体系日趋完善,畜禽繁育体系得到巩固,农民赶着黄牛奔小康……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为饲料工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事实上,我国饲料工业发展之快之好,大大突破了《纲要》的设想。到1990年底,全国饲料工业形成了6090万吨生产能力,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6045家。产品品种也开始走向系列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饲料工业的总产量达到6871万吨。在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产品的质量也在明显提高。全国配合饲料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5.7%;产品结构趋于合理,猪饲料比重由1993年的41%下降到1999年的38%,鱼虾水产饲料由1993年的4%上升到1999年的9%。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饲料企业集团化、规模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时产5吨以上饲料的加工厂由1993年的979家上升到现在的180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发展迅速,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延伸,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涌现了一大批企业集团。
  在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我国饲料工业从崛起到发展成为饲料大国,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却用了100多年,这不能不说是饲料工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如今,怎么看饲料工业?
  我国饲料工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并随着农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兴旺发达,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从饲料工业所产生的广泛经济影响来看,饲料业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先看“菜篮子”。1999年,我国肉、蛋、奶、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是47.3公斤、17.6公斤、4公斤和32.7公斤,城乡居民蛋白质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它说明,饲料工业为丰富我国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说明,饲料工业在丰富“菜篮子”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再看粮食消耗。这里有两笔账,一笔是节约了饲料粮。据测算,饲喂配合饲料比饲喂单一粮食饲料可减少粮食消耗25%—30%。算下来,一年可减少粮食消耗1000多万吨。再算一笔账,多吃动物蛋白,就少吃粮食。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从1957年到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粮食人均年消费量由167.2公斤减少到86.7公斤。从节约粮食消耗角度看,饲料工业同样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还可以看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20年来,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稳步上升,1999年畜牧业产值达到7729.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5%;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8000余万人,有些地方畜牧业现金收入占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畜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发展空间更是不容忽视。
  可以这么说,饲料工业在跨进新世纪门槛时,实际上是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