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包袱”如何变财富——从“大庆模式”看垃圾产业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6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集

  “包袱”如何变财富
——从“大庆模式”看垃圾产业化
本报记者丁伟
  两年前,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的黑龙江省大庆市从国外引进资金和技术,建成一家日处理能力达800吨的垃圾综合处理企业———大庆美商生物高科技环保公司。两年后的今天,大庆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前茅;美商生产的有机肥行销国内外。环保专家评价说,大庆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垃圾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的新路,对全国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垃圾“围城”危害重
  垃圾正成为一大公害。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工业垃圾的年产生量高达13亿吨,城市生活垃圾的年清运量超过1.2亿吨,并仍以每年8%—10%的速度递增。由于管理方式和处理方法落后,绝大部分垃圾只好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致使大量土地资源被侵占。截至1999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累积堆存量超过70亿吨,占地约78万亩。全国668个城市中,有200多个被堆放在城乡结合部的垃圾包围着。
  垃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处理不当,会严重危害周围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据统计,全国已有近3亿亩农田受到了垃圾污染。近期对全国77个重点城市主要水源地的水质调查发现,近70个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垃圾污染。同样的难题困扰着大庆市。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每天不到400吨猛增到现在的1000多吨。为安置这些垃圾,大庆先后征用近1000亩土地,建成9个垃圾填埋厂,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变废为宝”潜力大
  垃圾给城市环境带来了沉重的污染负荷,但另一方面,垃圾中蕴涵着丰富的再生资源。据测算,用100万吨废弃食物加工饲料,可节省36万吨谷物,生产4.5万吨猪肉;120吨罐头盒可回收1吨锡,相当于开采冶炼40吨矿石;处理利用100万吨废纸,即可避免砍伐600平方公里的森林。
  大庆美商的核心技术主要有两项,一是废弃物自动分类系统,二是微生物制剂培育技术。经过强力碾磨、生物灭菌除臭、机械筛选分类、生物追加翻拌等环节,运进的一车车垃圾变成了一袋袋有机肥料,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建厂至今,大庆美商已累计处理垃圾50多万吨,生产有机肥近20万吨,1.62亿元投资已全部收回。最近,大庆美商分别与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达成合作意向,其中青岛分厂已开工建设。
  “角色转换”天地宽
  长期以来,垃圾处理在我国被看成单纯的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包揽处理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而建设垃圾处理厂一次性投入大,运行成本高,随着垃圾越堆越多,政府财力捉襟见肘。
  大庆市“知难而退”。按照协定,每处理1吨垃圾,大庆市补贴美商50元,这是不是在做“亏本买卖”?市环保局的同志算了这么一笔账:建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厂,投资至少五六千万元,一个垃圾焚烧厂则要上亿元,而每填埋或焚烧1吨垃圾的成本分别是200多元和近400元。如今将垃圾处理厂交给企业投资、经营,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为政府财政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再是垃圾处理厂的投资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而变成了垃圾处理产业的引导者、扶持者和监督者。政府角色的转换使垃圾处理变成了一个产业,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发挥出了应有的调控和激励作用。
  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加紧制定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和鼓励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政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垃圾处理将成为一个回报丰厚的投资领域和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