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2
第5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特刊)
专栏:圣地行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本报记者孟西安
  延安,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党中央、毛主席曾在这里度过了13个春秋。
  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前夕,记者再一次来到延安,踏访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受改革开放给延安带来的全新气息。
  没有延安窑洞的灯,哪有祖国东方红?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当年,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放着一盏这样的灯。在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毛主席在延安和陕北的窑洞里写的。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构成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
  在建国初期,毛主席号召“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邓小平同志针对党的优良作风遭受严重破坏的现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
  1989年9月,刚刚担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外出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延安,并专门题词:“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一拨又一拨参观者慕名前来,感受延安精神的真谛。据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负责人介绍,去年到延安革命旧址参观的人数已达60万人次,而今年不到半年,已达40万人次。全国已有15个省市,近30个地市和100多所大专院校成立了延安精神研究会。
  今天的延安,经济发展势头十分强劲: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9.76亿公斤;去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4.12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12年位居全省第一;“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贫困人口也由46万人下降到1.5万人。
  谈起延安的变化,市委书记王侠深情地说:“延安精神永不过时,她是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灯,是我们眼前永不褪色的旗,是我们身后永远催人奋进的鼓。”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广场,矗立着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巨型铜像。每逢节日,延安人民都会自发地在铜像前献上鲜花以及苹果、红枣,以表达他们对人民领袖的爱戴和崇敬之情。人民怀念领袖,是因为毛主席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已深入人心。如今,延安人在向这片热土的无私奉献中,树起了一个又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丰碑。
  郭志清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为了改变家乡秃峁人穷的面貌,他从1984年就率先承包治理3公里长的韭菜沟。他带着一把老镢头一盏马灯,带领全家造地3公顷,栽用材林5万株、经济林7380多株,还在山沟里修起了池塘养起了鱼,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评为“亚洲杰出农民”。他说:“延安精神记心头,才能走出贫困抬起头!”
  面孔晒得黝黑的市委常委、宝塔区区委书记韩晔,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宝塔区区长冯毅与妻子一起收养了4个孤儿;丁庄乡西河沟村支书李加禄,不仅带领群众治理荒沟,而且率领全家5口人坚持10年移土6万多立方米,无偿为村上打了两个坝,淤地200多亩;贯屯乡农湾村党支部书记白安兵带领大家引水上山,大家都吃上了水,他却累死在农田基建工地上,全村群众捐款将他入殓下葬,流泪为他立了“功德碑”;共产党员田维宽,曾带领南泥湾钻采公司的职工,发扬当年三五九旅搞大生产的精神,把南泥湾石油开采量由1990年的1.2万吨,提高到1996年的10万吨(去年又突破了20万吨大关),1996年调任延安炼油厂厂长后,他又带领职工5年实现利税16.8亿元。
  在安塞县大棚菜地,村民给记者唱起了“信天游”:“安塞县呀好地方,土崖畔的窑洞里住过党中央,一棵棵绿树山崖崖上栽,一棚棚瓜菜扑鼻香,红旗指引光明路,致富全靠共产党……”(附图片)
  延安回忆(版画)古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