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鸣岐书记要的照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7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走进新世纪

  鸣岐书记要的照片
高深
  假日整理旧物,从一个大信封里翻出几张黑白照片,画面全是一些垃圾成堆、污泥浊水和特别肮脏的处所。我还清楚地记着,这是原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生前安排我拍摄的。
  1994年夏天,鸣岐同志主持召开一次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他作会议总结讲话,讲了一个半小时。最后他离开讲话稿说:“同志们,这个讲话稿秘书们准备了一个星期,我昨天夜里又修改了半宿,今天念了九十分钟。应该说内容都是很好的,关键在于落实,不落实就一点作用也没有,秘书们白写了,我白讲了,你们也白听了。凡事落实不落实大不一样,就说城市卫生吧,最近市里狠抓了一下落实,效果就很明显,大马路都变干净了。”他说到此处语锋一转:“可是我要提醒大家,不要把粉都擦在脸蛋儿上。那些背街小巷的卫生状况更重要,老百姓一天二十四小时生活在那里,那里要是又脏又臭,对百姓的危害比马路大得多。三个区的区长都在场吗?你们有个精神准备,不一定哪一天,我事先不打招呼,咱们一起去察看察看背街小巷。”
  会后鸣岐同志把我叫住,说:“报社安排一位摄影记者,把背街小巷里的脏乱差都拍下来,顺便听听老百姓的意见。不论抓什么问题,我们都得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我当时是锦州日报社的总编辑,第二天就亲自带着两位记者,在背街小巷里拍下了这些照片。可是我还没来得及把照片送给他,锦州市就发了大水,大凌河、小凌河暴涨,淹没了许多农田和村落。鸣岐书记在安顿和转移被洪水围困群众的途中,遇到洪峰突然袭来,不幸牺牲在抗洪第一线上了。
  捧着这几张照片,好像捧着人民公仆的一颗滚烫的心。鸣岐的心室有多大,我说不来,但是他心室里有很大一块的空间,装着老百姓,装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锦州市是国企比重很大的工业城市,改革中下岗失业的工人为数不少,其中有几千工人为支持国企改革,下岗后自筹资金买了三轮车拉脚,不仅减轻了政府负担、重新找到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同时也便利了那些打不起“的士”的市民。因为三轮车大多是以“神牛”为产品商标,锦州人便俗称三轮车为“神牛”。一座中等城市一下子增添了几千辆“神牛”,交通秩序必然要出现一些问题,也显得城市太土,于是不少人建议取缔“神牛”,可是也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再就业的压力太大,不赞成取缔。双方都想说服这位刚刚调来不久的一把手。知水问渔夫,识山访樵夫。有一天傍晚,鸣岐书记亲自坐了一回“神牛”,一边满城转来转去游览市容,一边问东问西跟“神牛”师傅聊天。拉“神牛”的师傅还以为鸣岐书记是外地来锦州的观光客,说话也就没有什么顾虑,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地把心里话都倒了出来。这次夜访“神牛”师傅的收获很大,鸣岐书记不仅仅是对取缔不取缔“神牛”有了感性认识,心里有了谱,而且还了解了不少从大楼里听不到的情况。他认为“神牛”师傅说得在情在理,工人支持改革支持减员增效,下岗了不给政府背包袱,自谋职业,利市利民利改革。再说我们国家有个管全局的方针,叫做“第一吃饭,第二建设”,还有个“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这些都是取缔不取缔的政策根据。于是鸣岐书记支持了“保留派”,并向“取缔派”作了耐心的说服。他提出主要是加强管理的意见,例如“神牛”要实行牌照制,严格控制数量,首先保障下岗工人领照;加强交通管理,规定出“神牛”通行的街道;同时要加强对“神牛”师傅进行交通规则教育。就这样,锦州市的几千辆“神牛”保留至今,虽然仍给城市带来一些不太雅观的现象,但是几千户下岗工人有活做,有饭吃,很安定。
  鸣岐书记离开我们已经七个年头了。我们拍过照片的那些背街小巷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脏乱差已不多见了。这应该是鸣岐书记笑慰九泉之下的一件事情。可是“把粉都擦在脸蛋儿上”仍然还是一部分同志下意识的思维习惯,大马路一直在锦上添花,背街的巷道还有被遗忘的,就说我居住的那个小区吧,四面有两面的路坑坑洼洼,雨天常常汪水,一走在这样的小巷里,我就由衷地想起了鸣岐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