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为了祖国的导弹事业——记二炮工程学院202教研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8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祖国的导弹事业
  ——记二炮工程学院202教研室
  新华社通讯员李军伍旭东新华社记者张选杰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202教研室,是一个人才聚集,教学、科研成果迭出的先进群体。
  短短几年间,他们捧回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26项国家和军队级奖励。他们开设了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近50门课程,使千余名新型导弹专业人才从课堂走向了训练场、导弹发射场,成为战略导弹部队科技强军的先行者。
  1997年3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给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黄先祥院士记一等功;1996年,202教研室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支部”。
  (一)
  “导弹要上天,人才是关键。”202教研室承担着为二炮部队培养新型导弹发射专业人才的重任。
  1988年,黄先祥教授挂帅组建这个全新的集体时,感到自己肩上担子沉甸甸的: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科扩展,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战略导弹部队建设的急需啊!他对大家说:“我们一定要尽快干出成绩来,绝不能愧对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一年夏天,黄先祥的胆结石、腰肌劳损等多种疾病发作,腰疼得不能走路,已联系好住院治疗。这时,接到通知,航天部和二炮要在南方某地组织合成演练。他请医生打了两针封闭,第二天毅然登上了南去的列车。黄先祥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年年超教学工作量60%以上,带领大家先后取得22项重大科研成果,编写学术专著、专业教材200余万字,使202教研室成了坚强的“战斗队”。
  这是“某新型导弹综合模拟训练系统”攻关研制的关键时刻,要攻克这一难题,光是需要解决的新技术、新理论等问题就有10多个。最短也得几年时间,部队等不及啊!
  时间就是战斗力,不允许拖延和等待。教员张志利等几名年轻人主动请缨,承担了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任务。为早日拿出成果,他几乎天天加班,仅绘制的图纸、制作的模片,垒起来有两米高,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质量完成了这一科研攻关任务。
  某大型装备投入现役后,无法在阵地分解检修,严重影响了装备的战斗技术性能。老教授刘振甲带着几名同志瞄准这一难题开始了科研攻关。在历时3年的时间里,他们30多次奔赴部队、机关和科研院所、生产厂家进行调研,先后攻克了数十个重大技术难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首次实现了二炮部队大型武器装备的阵地现场维修,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实战能力。
  202教研室紧密围绕部队作战训练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90%以上的科研项目直接瞄准部队训练作战急需,先后取得32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在总体设计和技术运用上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
  (二)
  这是一个事业至上的群体。在这里,最令人感动的是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事业的坚定追求,是老一代知识分子为事业献身的坦荡胸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一个个动人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
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张志利的妻子是驻地一家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前几年,为了能把张志利“挖”过去,公司开出了高薪,张志利不为所动。今天,他反过来却要到这家公司“挖”走自己的妻子。一些人不理解:“志利呀,你可要想想清楚……”
  张志利没有听从好心人的劝说,说服了妻子,向学院递交了调妻子的申请。他对学院领导说:“为了祖国的导弹事业,我要在这里干一辈子。调妻子过来,对我们的事业有利。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她也能发挥专长。”
  1998年,老教授刘振甲到了退休年龄,学院领导找他谈话:“老刘呀,眼下教学任务重,工作还离不开你……”还没等领导把话说完,刘振甲就接过了话茬:“教研室需要我,那是我的光荣!退休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不会放下不管……”
  就是靠着这样一群事业至上的知识分子,202教研室连续12年被二炮评为先进教研室,12次光荣立功。近年来,教研室工作量成倍增加,每个教员年平均教学量都超额40%,但没有一人撂过挑子,发过牢骚。外出进修深造的10余名年轻硕士、博士,全部学成而归。
  (三)
  这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体现着强烈的团队意识。
  1998年7月,杜忠东走上教研室领导岗位时,遇到了一件发人深思的事。
  当时,某新型导弹模拟训练系统研制成功,准备报请全军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就在提交成果申请报告时,他发现自己的名字排在了前面。他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名字勾到了3名年轻同志的后面。这一改,就等于自己放弃了一项荣誉的首席拥有权,就等于失去了一次提前晋级机会。几个年轻人对他说:“你的贡献比我们大,资历也比我们老,名字应该摆在前面。”他向大家解释说:“我们当领导的,干的就是服务和保障的活。如果总想着自己成名,那还算什么党的干部、什么共产党人。”
  这件事给他很大启发:一个单位要成就事业,就要有干事业的良好风气,就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适应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202教研室人才培养数量连年翻番。1998年5月,某新型导弹即将装备部队,教研室承担了先行教学任务。然而,难题也随之而来:无装备、缺教材、少资料……面对成堆的困难,学院领导担心他们是否能如期完成这一重任。
  在动员大会上,杜忠东代表大家作出了响亮的回答:“就是面前有座山挡在那里,我们也要如期完成任务!”
  缺少资料、教材,老教授献出了积累多年的珍贵数据,年轻教员下到了武器试验基地跟班试训操练。白天他们担当着操作号手,晚上又加班整理资料。短短几个月,就拿出了5本、共计60多万字的专业教材。做到当年受领授课任务,当年拿出教材,当年实施教学,第二年便培养出首批新型导弹发射专业人才。
  去年,一项重大科研成果投入了生产。这是我战略导弹部队急需的训练装备。为确保产品质量,老同志走上了机器轰鸣、噪音扰人的生产线,年轻人干脆住进了车间。盛夏,酷热难当。谢健、余海军、张宝民、王克军等年轻教员,劝走了一线的老同志;邸乃谦、刘先煜等一批老同志又走进工厂,替换下疲惫不堪的年轻人。工厂的师傅们感动了:面对这样一个协作团结的集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让他们为我们的生产分心!短短时间内,这项科研成果便迅速装备部队,转化为战斗力。(据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