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闽都金凤”振羽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8
第11版(专版)
专栏:

  “闽都金凤”振羽翼
  赵鹏程志红
  几天前,家住连江旧大桥附近的老林搬出了与他相伴半个世纪的临江棚屋区,与他同期搬迁的还有250户人家。老林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回迁后,坐在家中就能看到江景和大花园,这辈子有福气。”
  今年初,连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敖江北岸描绘新城蓝图。未来几年,一座融防洪、旧城改造以及配套小区于一体的高格调、大布局、阔空间的新城,将崛起于这条长3.14公里的江滨大道上,形成连江的“外滩”。
  敖江是连江的母亲河,也是福建省第六大河流。这条江从古到今养育着千千万万的连江人民,同时又担负着繁忙的水运任务。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连江人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就靠江中林立的樯橹,至今我们站在被称为“凤脖子”的江南桥上仍能看见江中风帆点点。
  连江晋代置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因其状似凤凰,自古又有“闽都金凤”之誉。这只金凤临台近马(祖),既是著名的侨乡,又是对台的重要窗口。如何确保金凤重振羽翼,基础设施建设被摆上议程,其中江滨路改造是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
  岁月悠悠,曾经哺育了世代连江人的敖江毕竟老了。建于50年代初期的城关段防洪堤早已退化,且堤身多属沙质土,年长日久,一下雨堤坝就险象环生,严重危及县城及县城人民的生命安全。由于洪水潜在的危胁,多年来面江的城南一直破旧不堪,成了连江的棚屋区,影响了全县的整体形象。1998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将加固防洪堤列入整治千里江堤的重要决策之中,福州市政府及省、市水利部门也作出了三年完成加固连江县城段防洪堤的部署。县委、县政府借此良机,决定拆迁江滨地段旧城,进行全面改造建设。
  专家多方论证后认为,要彻底改变城南的环境和面貌,必须实行全片区的整体改造。这个方案得到了县各级领导、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广泛支持。于是,首期长达3.14公里、路堤宽达20.5米、防洪能力为三十年一遇、总投资两亿多元人民币的“为民办实事重中之重”项目——江滨路改造建设工程,于2000年4月破土动工。针对该地段拆迁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困难户多等问题,连江县委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并从县直机关、凤城镇抽调了百余名干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拆迁区。工作队在坚持依法拆迁的前提下,把做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作为重点,印发各种宣传材料6000份,向拆迁区群众宣传开发建设江滨路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拆迁安置方案。县委还把拆迁工作同扶贫帮困结合起来,除了依法对拆迁户实施补偿外,全县各部门和机关干部共集资30多万元,开展“春风行动”,使38户困难户得到补助。为保障拆迁群众过渡期间有房住,生活有着落,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各部门联手行动,腾出公房、单位房,让拆迁户借住。此外,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了“青年志愿搬迁服务队”,为困难搬迁户提供搬前、搬中和搬后一条龙服务。由于措施得力,整个拆迁安置工作前后仅花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全部顺利完成,创造了连江旧城改造史上最快速度、最佳效益的纪录。
  连江县以往有一种说法:“江南望着江北富”。一江之隔,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两岸群众的经济生活水平形成了鲜明落差。对此,分管城建的副县长林华认为,江滨路的建设将彻底改变江南江北两岸不能同步发展的状况。他说,实施江滨路改造不仅可节省大量良田,还可改变城南交通阻塞、封闭落后的状态。建成后的江滨路可与104国道接壤,不但可缓解城内交通紧张的局面,还为带动城南经济、为江南民营经济开发区尽早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打下坚实基础。(附图片)
  海水网箱养殖
改造中的江滨路一角
鱿鱼加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