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小说家研讨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8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

  小说家研讨会
  穆涛文夏清泉画
  某些新作家初涉文坛是不能听凭自己的意愿发展的,他差不多先要变成文学中的畸形人物,浮躁、不安分,四处拉名家的关系,显得与自己在写作中的从容状态背道而驰。但这怎么能怪他呢?在四周裹着他的就是这么一种庸俗的氛围,如果没有评论家为他定下“规格”,他就永远是文坛的游击队员,而入不了“正规军”的编制。就像酒店里那类胸前戴“实习生”牌的小姐,服务技巧好,而且有态有度,但却改变不了顾客看待她的眼光。一个作家被市里的评论家定格了,他就是市里的作家;省里的名家表态了,他就是省里的作家;要是京城的评论家说话了,这个人物就是当今文坛的作家。如果有个“实习生”小姐被总经理一眼相中,她的好运就接踵而至了,不过这一点也不确定,“塞翁失马”的先例也是有过的。说起来最有趣的现象是,这些被评论的新作家根本听不进去是怎么被评论的,不管你说什么,只要是好话,尽管说就行。有个县上的作家,发表了许多小说也没有引起注意,于是他放下笔,找条麻袋装满当地的土特产,坐飞机、睡火车,遍访评论界大腕人物的家门,回来后,寻了一门企业家的远亲,自己掏钱召开了一个小说研讨会,半年之后,这个人在文坛上渐而就有了反响。
  卡夫卡有个很生动的譬喻,读后挺耐人寻味:一个人晚上在路灯下找钥匙,另一个人走过来问他:肯定丢在这里么?他摇摇头:不肯定,可是只有这里才有光。(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