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山西发展特色农业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
——山西发展特色农业巡礼
本报记者刘杰
编者按:时下在农村,常听到这样的慨叹:农民不好当了,土地不好种了,不知种啥能发财,不知咋种多赚钱。农民的困惑和忧虑,正是政府要研究解决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迫在眉睫,寻求增收途径势在必行。山西省吃透省情选准路,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引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奔富路,取得了成效。山西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谷雨刚过,山西沁县檀山皇小米基地有限公司就请来周围几个县的羊群给“卧地”。羊倌管饭,羊管食,额外还要付小费,为的是让羊群卧好地,利用新鲜羊粪羊尿,确保“檀山皇”独特的品质和“油性”,使秋后的小米更赚钱。
  除了金灿灿的小米,还有北方人爱吃的牛羊肉,南方人喜欢的茴子白,享誉海内外的核桃、大红枣……这两年,山西人发现,除了老祖宗留下的汾酒、老陈醋,独特环境下生产的、富有浓郁“山西味”的众多农副产品,也越来越为市场所青睐。
  阳春三月,记者在三晋大地上,接连跑了六七个市地的10多个县市,行程2500多公里,探寻农民增收的秘诀,看到的是一出出正在上演的发展特色农业的好戏。
  比优势,寻潜力,选准产业路
  提起山西,人们自然会想到那首脍炙人口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首好歌却让山西人越来越感到尴尬。自然资源的过量开采,生态环境的无情破坏,使黄土高原成了贫困荒凉的代名词。
  难道山西只有煤、醋和酒?难道山西再没有其他的优势和潜力?越来越多的人在思索,在寻觅。人们看上了那七沟八梁一面坡,看上了那冷暖分明的好气候,看上了神农后裔留下的品种繁多的名特农产品。
  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副省长范堆相说得有理:用市场的眼光看问题,劣势往往变优势。山西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红枣、核桃等干鲜果在全国名列前茅,高原寒冷气候正好生产南方夏季急需的茄果类、根茎类和结球类蔬菜,丰富的草坡地养育着市场看好的草食畜。这些都是山西的独到之处,特色所在。特色就是优势,就是潜力。
  省委、省政府认准了这一点,决策越趋科学合理。从80年代中后期的“玉米战略”,到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林强省”、“小杂粮大战略”,去年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小杂粮、干鲜果、草食畜和反季节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的新思路日见清晰。去年底,省政府组织1万多名干部下乡调查,对1万多个乡村、5万多农户的调查分析发现,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初显威力,农民当年因此人均增收近百元,接近农民总增收部分的一半。
  今年初,全省“两会”把发展特色农业列为今年和“十五”期间实施的八大重点工程之首。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说得好,认准的事就要扑下身子抓落实,只有把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了,才能确保农民得实惠。
  举龙头,创品牌,敲开市场门
  特色农业需要市场的支撑,需要龙头企业的引导。山西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特别强调市场、龙头、品牌效应。
全省惟一半农半牧的右玉县,“以粮为纲”时越折腾越荒。近年来,县里按市场规律办事,选准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建起了占地80亩的集活畜交易、屠宰、皮毛肉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玉羊大市场,“玉羊”牌羊肉成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最受欢迎的纯天然无污染绿色食品。
  “有了大市场,销售有保障。”玉羊公司经理王继斌告诉记者:“去年玉羊市场交易活羊20万只,每斤高于其他地方二三角钱,大大刺激了群众养羊积极性。”县畜牧局为此变得门庭若市,老百姓要品种羊的,要退耕种草的,天天挤破了门。去年全县退耕还草10万亩,今明两年还要再退耕还草20万亩,养羊
  50万只,仅此一项,人均收入要达到1000多元。全县
  林草覆盖率已达40%多,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山阴古城乳业集团经过16年的拼搏,已形成年产2万吨乳制品、消化10万吨鲜奶的规模,成了连接3个乡2万多奶牛户的大龙头。朴实而又精明的集团董事长乔九崇说得形象:企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成了农户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山西还特别注重打响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各地都像给娇宝宝起名一样,千方百计给本地特色农产品起名注册,许多特色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称号。像“玉羊”牌羊肉、“古城”牌乳制品、“檀山皇”小米、“寿绿”牌茴子白蔬菜、“天娇”牌骏枣、“丰滋”牌核桃等等,都是绿色加特色食品。长治市去年请专家对上千个特色农产品进行论证,有81个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证书。
  目前,全省特色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00多家。
 抓科技,强服务,巧挣特色钱
  5年前带头拿出土地,支持村里连片种植了千亩骏枣、千亩梨枣的村干部耿俊,如今被交城县大辛村的乡亲们夸为最有眼光的人。因为去年骏枣、梨枣大丰收,全村枣收入人均达到了千元以上。但当县科委主任刘娅卿带我们走进老耿家时,老耿挥着大手对刘娅卿说:“真要夸的是你们这些搞科技的大财神。”
  骏枣参加过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闻名国内外。抓住这一品牌优势,县里号召规模种植,发展了3万亩。为了让农民大发特色财,县里组织林科所及有关专家20多名,开展万亩集团承包,把骏枣早熟、密植、丰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使因为个大素有“八个一尺”的骏枣达到了“六个一尺”,品质更加优良,色泽愈加鲜艳,市场更加抢手,去年鲜果进京卖到40元1公斤。
  同样出名的汾阳核桃,由于当地政府积极培训农民技术员队伍,进行丰产栽培研究,取得了3年结果、5年丰产的重大突破,打破了“桃三杏四梨五年,想吃核桃十几年”的老话。去年汾阳市核桃发展到27万亩,总产1200万公斤,出口创汇达80多万美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特色农业工程需要企业带动,品牌宣传,科技投入,更需要政府的全方位服务。山西省为了发展特色农业,上上下下齐动员,围绕特色建班子、配干部,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个队伍,一抓到底。
  寿阳县原盛产玉米,1999年遇到了粮多滞销胀库难题,县里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茴子白为主的特色蔬菜。产前县里组织了百村万人技术大培训,产中开展了广告大宣传,产后又拉开了营销大会战。一次全国茴子白营销座谈会,订出蔬菜1亿公斤;机关干部“走出官场,进入市场”,一场“干部百日卖菜比赛”,销出1.2亿公斤。到头来,4亿公斤茴子白全部变成人民币。平头镇副镇长杨海军为了多卖菜,3个多月里跑了六七个大城市,行程2万公里,卖菜250多万公斤,成了干部卖菜状元。他说:“跑市场多了,离老百姓就更近了。实实在在为农民办点事,才是‘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
  有这么一种思想境界,有这么一种实干精神,有这么一种清晰的发展思路,山西的特色农业一定会闯出一片新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