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居安为何思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1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居安为何思危
米博华
居安思危,是一种政治智慧和人生经验,其要义是从相反的方向对成功、顺利、安适提出警示。这样的告诫见诸于历朝历代,谓之“通鉴”。如,魏征在唐太宗的文治武功达到鼎盛时写过一篇《谏太宗十思疏》,从十个方面论列因胜利而可能出现的危兆。
国泰民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大利益。不要说万世太平,就是一百年无战争无内乱,积累起来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就非常了不起。但人们的愿望是一回事,客观实际又往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们总结了这样的道理: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验之谈。风和日丽中可能暗伏着风暴,安详平静中可能潜藏着风险,看似健壮的身体可能已被某种病毒侵入。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通人事,事物的矛盾运动就是如此,并不奇怪。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听凭变局的摆布,无所作为。相反,人类的聪明恰恰在于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应对变局,趋利避害,变害为利:强兵以固国,造林以防沙,疏浚以排涝,强身以祛病。我们所做的相当多的工作正是从预防的方面建立安全保障体系的。只看到成功、顺利、有利的一面,看不到曲折、困难、风险的一面,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可以说,有时危险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对危险的忽略。
乱而思治,危而望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正像病人更懂得健康的可贵,饱受离乱的民族更懂得安定的难得。这是因为危难的处境要求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斗志。为生存而战岂能松懈?所以自古以来多有哀兵取胜之师,多有负重奋起之邦。卧薪尝胆的勾践在马厩下的铭志,已奠定了东山再起的胜局;而沉湎酒色的夫差在华屋中纵情声色,已埋下了失败的种子。经验证明,越是胜利、成功、顺利和安适的时候,越要对危乱之兆保持高度警惕。唐代诗人杜牧面对化为焦土的阿房宫无限感慨地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历史上,乐而忘危招致大祸的,数不胜数。后人哀之,岂可不鉴之?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这种告诫很重要、很及时。我们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兴旺发达,繁荣稳定,史所罕见。如果因此而滋生浮躁、自满、懈怠乃至忘乎所以的情绪则万万不可。应当看到,恰恰是国家的快速发展,我们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更加复杂的问题。反华势力不断滋事,分裂分子蠢蠢欲动,敌对力量内外勾结。只要中国在发展进步,他们就一天不会停止“分化”、“西化”图谋。这还不包括许多难以预测的威胁。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因此而失去信心。对于有充分思想准备而又乐观进取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拥有光明美好的前途。但我们又必须居安思危,必须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周密些,应对风险于未萌之前。我们应当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这样,中华民族的中兴伟业就一定能实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