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探访农民增收路之二理性搞调整——来自德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报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1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探访农民增收路之二
  理性搞调整
  ——来自德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报道
  本报记者张毅
  春耕春种的季节,记者来到了四川,采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情况。省农业厅的同志说,你就到德阳去看看吧,那里有平原,有丘陵,比较能说明四川的情况。
  调整之路宽又长
  一场春雨过后,田野里弥漫着苗木的清香。穿过一片金灿灿的油菜田,车子在一座丘陵前停了下来。
  这是位于罗江县广富镇齐心村的隐逸山。县里的同志指着坡地上一行行娇嫩的果树苗说,以前这一带都是种玉米,收成不太好,水土流失也厉害。因此,从1999年开始,他们结合国家生态项目建设,退耕还林,大面积栽种了金花梨。金花梨是四川的优质果种,据说这几年市场行情一直不错。
  顺着小道往上走,山头是郁郁葱葱的梨树林。坐在自家新建的工房前,易显云和记者摆起了“龙门阵”:前些年,他承包了8亩水田、1亩旱地,另外每年都要养五六头猪和100多只鸡鸭,一年毛收入5000多元。他从1995年开始在这里承包果园,栽梨树,种了7亩金花梨,预计今年能收1万公斤,保守计算,纯收入也要过万元。这几天看梨花的人不少,卖饮料、零食还赚了300多元呢。
  广汉市新丰镇古城一村的唐洪兴是位穿西装、打领带的农民。他10年前就开养鸡场,带动了周围几十户农民发展规模养鸡,成了当地的典型。说起经营状况,唐洪兴直摇头:这几年一直赚不到钱,去年勉强保本,今年鸡蛋价格没涨,玉米却每公斤涨了2毛钱。可是众多农户搞小规模养殖的热情仍然不减,他们许多方面都是不计成本的,并且不用缴什么企业管理费,也不会有人找他们要赞助。失去竞争优势的唐洪兴顶不住了,得想别的辙。既然有这么多人要养鸡,就需要鸡苗。于是,唐洪兴做起了种蛋生意,还开了两个孵化暖房。这一着还挺灵,,比原来多赚一倍的钱。然而,新的困惑接踵而至。一两年工夫,周围一窝蜂又上了许多家孵化房。
  广汉市有一种黄杂鸡,在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地市场很受欢迎,政府这几年因势利导,把育雏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据介绍,广汉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家禽幼苗集散地。
  在德阳以及四川其他一些地区,记者感受到,政府和农民都为农业调整花了不少心思,也尝到不少甜头。然而,实践告诉他们,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哪一项调整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农业调整的道路宽广又漫长。
  订单,几家欢喜几家愁
  广汉市向阳镇——曾经因为第一个摘掉人民公社的牌子闻名全国。一条颠簸的土路把记者引到了简陋的厂房前。这就是当地干部、百姓动辄挂在口头上的中日合资企业——万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车间才知道,日本人真善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就是腌咸菜这种“粗活”,在这里的每一道工序,什么卫生设施、产品规格,管理严格得近乎苛刻。
  当地人看重这家企业,因为它每年都会给农户1万吨蔬菜的订购合同。广汉地处川西平原,人勤地更勤,种啥长啥。农民每年按合同种植,收获季节,公司收购后,加工成成品,直接供应日本的超市。订了合同的农民不再为闯市场操心劳神,种菜亩均收入能达到3000元。这在中西部农村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呀。
  人们希望这样的企业多起来。中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丘陵地区,中药材资源丰富。享誉国内外的“中江丹参”引来了香港新世界、深圳三九集团等制药企业。然而,记者在中江并没有看到遍地丹参的场面。当地的干部说,尽管农民种植丹参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还是调控了面积。因为盲目扩大,产量太高,企业有可能压级压价。那样,只会给繁种卖种的人带来好处,农民得不到多少实惠。为了保障企业和农民双方利益,在中江,除了公司和农民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外,公司和政府还签订一份组织收购协议,以便协调公司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协议都是非常必要的。
  像丹参、腌菜这些专业性强、种植规模有限的农产品,履行订单是比较有保障的。而那些面广量大的大宗农产品,景况大不相同。在德阳市,为了体现优质优价,调动农民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粮食部门及加工企业都与农户签了订单。结果怎样?广汉市的情况是:1999年,粮食部门按合同以每公斤1.6元收购了农民种的优质稻(常规稻是每公斤1元);2000年,订单价格还是1.6元,结果是压级收购的,只履行了1.4元;今年订单上写得清清楚楚,只按高于省定粮食收购价的20%收购农民的优质稻,待企业盈利之后,再将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实际上,至于企业是否盈利或盈利多少,农民就不便过问了。随着优质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这种带有政府行为色彩的订单,“订”得收购企业气喘吁吁,给农民的实惠也越来越少。“订单农业”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政府部门终究要从这个环节中退出身来。
  “让农民的脑瓜更聪明”
  3月22日,高坪镇政府大院已经笼罩在暮色之中,会议室里人挤得满满的。市畜牧局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三元杂交猪种猪的饲养”。听讲的基本上是龙潭村和双石村的,这两个村规模养猪户最多。两个多小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平时嘻嘻哈哈的大姑娘、小伙子都变成了听话的小学生,认真得很。
  这是高坪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夜校”。镇政府经常联系农技部门和跟本镇有业务关系的公司给农民讲课,结合本镇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每次讲课分成不同的专题,有养鸡的,有种菜的,针对性很强,农民听了很解渴。
  镇党委书记谭维明说,农业结构调整,究竟搞什么最来钱,他不敢拍胸脯。但是,如何让农民的脑瓜变得更聪明,政府义不容辞。政府把技术和信息介绍给农民,至于干什么,就要农民自己思量了。这几年,高坪镇没有农民因为什么东西卖不掉来找政府扯皮的。菜烂在地里,猪崽落价,他们知道是市场的裁决,没有谁打过保票。
  经过市场洗礼的高坪农民,致富门路多起来了。现在,上规模的养鸡专业村、养猪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纷纷出现了。全镇从事小家禽孵化、运输的规模经营户就有400多个。
  农艺师出身的罗江县委副书记邓华明,有着丰富的农技推广经验。但提到结构调整,总有件事情让他过意不去。按他的经验,莲藕产量高,也不愁销。去年,他搞了个莲藕现场会。老百姓还真听话,呼啦啦全种上了。很多人都折了本。邓华明说,现在他见到老乡就跟人家道歉。吃一堑长一智。罗江县现在在基础服务上下了功夫,尽可能把技术和信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而且,县委党校在培训村镇干部时,大幅增加了农村实用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内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