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时代的需要艺术的需要——写在《田汉全集》出版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19
第8版(大地·读书)
专栏:

  时代的需要艺术的需要——写在《田汉全集》出版之际
徐晓钟
由中国田汉基金会、中国田汉研究会主持编辑,周巍峙同志任编委会主任的《田汉全集》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是令我们文化艺术界十分兴奋的一件大事。
  田汉是中国现代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先驱者。他和着中国现代戏剧前进的历史步伐,以他在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戏剧的组织领导活动三个方面的巨大贡献,被郭沫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民应该夸耀的一个存在”。一位文化名人的著作,在出过二十种选本之后,在他离开我们三十年之后,人们这样殷切地等待他的全集出版,这说明,田汉留下的文化精神财富,时代和人民需要,我国戏剧界需要,而且今天似乎越来越感觉到需要!
  戏剧界都广为称道:田汉为人有宽广的胸怀;从艺有开阔的视野。他对借鉴西方戏剧观念有开阔的胸怀;同时又忠诚地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学、戏曲艺术的精华。在田汉的艺术血液中,流派的渊源比较多,然而在融会贯通这些流派时,他始终坚持把戏剧与时代、戏剧与人民紧紧联系起来,他坎坷的一生,就是他把自己的才智、乃至生命完全献给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一生。
  田汉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然而,他在戏剧艺术上的追求今天看起来,多么地贴近我们。
  在田汉的创作中,“就其对人生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映来说,是现实主义的;但就其艺术的表现来说,则往往是超写实的。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压倒了客观叙事性;对诗一般优美意境的追求胜过了对人生图画的真实描绘。他不求生活实相之逼真地摹写,但求感情之畅快的抒发。”也就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从而形成了‘诗’与‘剧’的统一”(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田汉主张:“要从眼睛看得到的物的世界,去窥破眼睛看不到的灵的世界,由感觉所能接触的世界,去探知超感觉的世界。”田汉将西方“新浪漫主义”这一掺有唯心主义成分和唯美因素的美学原则,化用在自己的戏剧美学中时,却形成了自己重气势、重抒情、重神似的艺术特色,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空灵”说结合起来。这使他的剧作带有很大的写意性和表现性。
  田汉在半个世纪前所追求的这种戏剧美学的基因,在进入新时期后,经过戏剧界的实践、总结与创造,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戏剧发展的主要艺术趋向,即向“表现美学”的拓宽。
  学术界认为:田汉具有一种大家风范。就是说他“为人有宽广的胸怀,从艺有开阔的视野”。他对各种美学理想,艺术观念,不盲目崇拜,也不轻率排斥,而采取研究的态度,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中国戏剧界需要这种胸怀、视野与风范,这是中国戏剧走上现代化历程所必需的。
  田汉不把戏剧的“现代性”与“民族性”完全割裂开来,而是融“中”、“西”为一体,并以“现代性”贯穿其中……他把传统戏曲的艺术“基因”移植到新兴话剧的创作中(如开放式结构、传奇性、音乐性、写意性等),又以现代戏剧的某些观念指导传统戏曲的改革(如加强戏曲的文学性、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现代性主题的提炼等)。联系我们戏剧的现实,深切地感觉到,田汉的融“中”、“西”为一体,以“现代性”贯穿其中的思想,无论对于话剧的民族化或是戏曲的革新都仍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重要课题。
  田汉说,干戏剧就要干“戏剧运动”,而不能单纯地干“戏剧”。他呐喊,“要把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与时代、社会、群众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统一起来;而单纯地干‘戏剧’则往往只是从技术上或‘生意经’上下功夫,忽视艺术与时代、社会、群众的关系。”这对于某些把戏剧看作是小圈子的、闭锁于艺术自身的活动的当前的某些戏剧现象来讲,我们真切地感觉到,田汉好像看见了今天,他和我们同在。
  时代需要田汉,中国戏剧需要田汉,更在于田汉的人格魅力。戏剧界传颂着田汉许多尊重戏剧界同仁、团结戏剧界的故事。夏衍说:“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懒寻旧梦录》)。田汉的人格魅力对后人是一种感召!他的“暴雨飘风总不移”的精神,推动过而且定将继续推动着祖国戏剧事业的发展。
  《田汉全集》的出版汇集了我国戏剧乃至中国文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戏剧界将以此为基本教材,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沿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