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上周,央行行长戴相龙在一次高规格的座谈会上宣布:停办无指定用途的综合消费贷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将使一些贷款炒股者遭遇红灯——贷款炒股,此路不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3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时评

  上周,央行行长戴相龙在一次高规格的座谈会上宣布:停办无指定用途的综合消费贷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将使一些贷款炒股者遭遇红灯——
贷款炒股,此路不通
田俊荣
  去年上半年,部分商业银行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试办无指定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这种贷款与传统的消费信贷不同,贷款可以自由使用,但门槛很高,没有一定的个人资产和信用担保很难贷到。
  应当说,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使消费者能够更加自由地消费。比如以前申请住房贷款,银行是严格监视贷款用途的,贷款由银行直接打入与其有协议的开发商账户。如果消费者看中的楼盘开发商没有和任何一家银行签订协议,那就意味着他只能自掏腰包,拿不到银行贷款;如果开发商只和一家银行签订协议,那么这家银行就是消费者唯一的选择。申请无指定用途贷款,消费者就可以自由选择开发商和银行了。
  但是好事往往不易办好,一些人并未使用无指定用途贷款去买房、买车或购买大件消费品,而是将贷款用于炒股。就这样,尽管央行严禁利用银行贷款炒股,一部分信贷资金还是流进了股市。业内人士分析,这恐怕是停办无指定用途贷款的最主要原因。
  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将会危及银行业的安全。因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公众的存款,如果用银行信贷资金去炒股,就会把股市的风险引入银行体系,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使广大存款人蒙受损失。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就十分典型。那时,俄罗斯股市极度“繁荣”,股指节节拔高。俄罗斯银行的信贷资金大约有80%流入股市。结果股市泡沫破灭,银行支付出现困难。
  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急剧放大了股市的入市资金,股市有可能暴涨暴跌,不利于其健康平稳发展,也有损投资者的利益。1996年我国股市的大起大落就是明鉴。当时银行资金大量入市,仅工行合肥分行和中信银行济南分行就分别拆借117.59亿元和48亿元给非银行金融机构炒买股票。在信贷资金违规入市等因素的推动下,股指非理性地一路狂涨,后来泡沫破灭,股市出现暴跌,许多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
  贷款炒股,还造成了股市投资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少数实力雄厚的投资者借助银行信贷资金,申购新股,买卖股票,从中获利,不仅对广大中小投资者形成了不公平竞争,而且还有可能借助资金优势,操纵股价,制造虚假行情,误导中小投资者。
  尽管无指定用途贷款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我国股市很不规范,银行自我约束能力又不强,信贷资金通过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方式流入股市贻害匪浅。因此,为大局计,央行果断出手,停办了这项业务,在现阶段是有其正面意义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