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咬住“四水”拔穷根——记水利部三峡库区扶贫十五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3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

  咬住“四水”拔穷根
  ——记水利部三峡库区扶贫十五年
  本报记者潘岗
  水利部在负责对重庆三峡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实施“四水加科技”的水利扶贫战略,千方百计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水利投入和项目支持,为当地群众的越温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
  眼见为实。前不久,记者赴重庆的武隆、丰都、万州、五桥、云阳进行了实地采访。
  (一)
  三峡地区虽有长江贯境而过,年均降水量也相当可观。但由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贫困地区农村人畜饮水十分困难。“听水响,看水流,滴水贵如油,年年为水愁”,是三峡地区缺水的真实写照。
  三峡地区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由于缺资金、少技术,难以有效地开发利用,长期以来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城镇用电“停三供四”,远离城镇的山区农民还不知道电为何物。
  严重的缺水少电,不仅使三峡库区人民基本生活缺乏保障,而且导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成为长期以来制约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三峡库区成为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根源。统计数字显示,1985年,万州有贫困人口320万人,占当年农业人口的50%;涪陵区1985年有贫困人口76.2万人,占当年农业人口的94.4%,农民纯收入只有162元;重庆市1997年成为直辖市时,40个区县中还有国贫县12个,省贫县9个,贫困人口366万人。
  扶贫就要拔穷根。早在1986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水利部便主动请缨担当起重点联系三峡地区扶贫帮困的任务。经过数次考察、调研,水利部根据行业特点和当地水资源丰富的条件,确定了重点扶持当地建设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这“四水”工程的扶贫方针。
  (二)
  地处渝东南乌江下游的武隆县,境内有大小江河50多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25万千瓦。但到“七五”期末,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65元,农业人口的58%为贫困人口,无水吃、无电照、无公路的乡村十分普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风的贫困户占有相当比例。1990年以来,水利部支持武隆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51处,解决了21.17万人、13.3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4.6平方公里;水电装机容量达4.82万千瓦,户通电率达到99.9%;全县贫困人口由1987年的19.84万人减少到4.2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4元。开发式扶贫还给当地的发展注入了后劲。目前,武隆先后开发的芙蓉洞、芙蓉江风景区、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天生三桥风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5亿元;发展的烤烟、苎麻、蚕桑、畜牧、林业、蔬菜等骨干项目也初具规模。
  云阳县地处三峡腹心地带,“七山一水二分田,山高坡陡年年灾”,农业基础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10年前,全县有近80万亩耕地无灌溉保障,50万人严重缺乏饮用水,农村用电量仅1819万千瓦时。在水利部的大力扶持下,通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8万余处,修建人饮抗旱池5.4万余口和44处集中供水站,到1999年底,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8万亩,有54个场镇及农村村社的57.45万人、58.75万头牲畜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方便水,全县总装机容量达5.3万千瓦,用电村达到100%。1999年,全县财政收入比1989年增长187.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2元,比1989年净增1032元。
  重庆市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年间,水利部在三峡地区共兴建人畜饮水工程12万多处,日供水能力达到107万吨,累计解决了全市560万人、52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在重庆贫困区县投资34亿元,扶持兴建了17座骨干水利工程;支持三峡库区兴建了13个中小型水(火)电站和10多条骨干输变电线路,其中万州、涪陵两区水电总装机达到66万千瓦,年发电量24亿千瓦时,分别比1989年末净增31.26万千瓦和11.28亿千瓦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万平方公里,治理区每年增产粮食11.6万吨,人均每年增收200元左右。
  (三)
  在搞好“四水”扶贫的同时,水利部还坚持科技扶贫、智力扶贫,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培养地方人才,增强“造血”功能。
  15年间,水利部累计向三峡地区贫困县捐资150多万元,兴建了3所水利希望学校;部属院校向万州、涪陵定向招生,累计已有60多名;在万州建立了华北水院函授站,共招收学员180名;举办特困乡乡镇长培训班和财会、计算机、监理工程师等培训班,培训人员500多名;捐赠了3万多册图书及一批办公、通信设备。
  15年来,历届水利部长都多次深入三峡贫困山区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察看工程,指导制定水利发展和经济发展规划,帮助解决水利建设中的具体问题。
  从1991年开始,水利部向三峡地区连续派出了以副局级干部带队的9届扶贫工作组,常驻扶贫人员达65人。
  水利部在三峡地区以加强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扶贫工作,为三峡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贫困人口脱贫进度大大加快。据统计,1990年到1999年,三峡地区原万县市、涪陵市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3.1倍和近6倍,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倍和近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4倍和2.9倍。到1999年底,两市贫困人口比1985年减少445万人。到去年底,重庆市366万农村贫困人口已全部成建制越温达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