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喜看孔雀西南飞——记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4
第6版(综合)
专栏:

  喜看孔雀西南飞
——记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本报记者杨明方
一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就听说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孔雀西南飞”的故事。
  由几位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创建的成都加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移动通信和导航定位系统研发的高科技企业。最初,他们在国内的落脚点选在厦门,但“西部大开发”的热流感染了他们,成都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所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于是,他们郑重决定“飞”向大西南,把成都作为系统集成和设备制造基地,转而把厦门作为软件开发基地,构筑起横跨中国东西部的“技术—市场支撑体系”。
  敢为人先,种下西部“梧桐树”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科技工业园区。在高新区建立以前,成都市是一个以一般加工业为主的城市,南一环路沿线有一条经营计算机整机和零部件的“科技一条街”,但规模很小。
  仅仅10年,成都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支撑起成都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2000年,成都高新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80家,占全市的73%、全省的55%,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0亿元、工业产值228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00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1%、39%和38%。
  今昔对比,中共成都高新区工委书记张学果深有感触地说,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没有东南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从建立孵化培育体系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小企业成长壮大。为此,早在1990年,成都高新区就建立了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第一栋孵化楼——6000多平方米的创业服务中心,通过提供政策、信息、资金、培训等各种综合服务,创造局部优化环境,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员带项目、带资金、带成果前来“落户”。1991年,即有30多个企业、64个项目进楼孵化,当年形成商品的有56个,成果转化率达87.5%。
  为适应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成都高新区在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的同时,着力于孵化功能的逐步完善。1996年,成都高新区购置6400平方米大楼建立了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建立了容量大、速度快的因特网节点,配备了公用会议室、业务洽谈间,并依托中介机构完善了工商注册、法律咨询、人才招聘等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家”。
  1998年,成都高新区根据四川海外留学人员较多的特点,创建了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优良的软硬环境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目前,已有近百名留学人员进入创业园。2000年,成都高新区又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博士创业园,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7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创办的45家企业进驻。
  转变“官”念,围绕服务做文章
  国腾公司是1993年由几个青年学生创办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总资产约9亿元的企业集团。在国腾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两件事令他们感念至深。一是在公司创业初期,国腾公司靠成都高新区投入的20万元“种子基金”的支撑,于1994年11月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C卡样机,并凭借独具特色的夜景背光和防盗打功能,在与进口话机的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二是1998年,当国腾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急需大量资金时,又是成都高新区以“连锁担保”的方式出面协调,由成都地奥集团为国腾公司提供了银行贷款担保。
  在成都加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我们也听到了类似的感慨。这些归国留学人员初来乍到,对很多情况不太熟悉,高新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就主动“上门服务”,或者经常打来电话询问还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解决。
  其实,成都高新区从创立之初,就着力强化“管理即服务”的观念,积极倡导“尽心尽力帮助,俯首贴耳服务”的理念。为了让成都高新区真正成为创业者的乐土,成都高新区从转变“官”念入手,在全国高新区率先推出了“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了“首问负责制”、“主办负责制”、“过失追究制”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了机关干部由“官员”向服务员的转变。
  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四川省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的跨越式发展思路,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全省的“一号工程”。成都市市长助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文登来告诉记者,成都高新区将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人才优势,做好服务文章,努力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西部“硅谷”,成为我国西部电子信息类先导型产业的科研和生产基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