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苦土丰碑——写在宁夏西海固基本解决温饱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4
第1版(要闻)
专栏:

  苦土丰碑
——写在宁夏西海固基本解决温饱之际
本报记者郑有义
这里,曾是黄土高原的一块苦土,清左宗棠称“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
这里,曾是1983年提出扶贫攻坚的首发地“三西”之一,开创了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扶贫开发的先河。
18年过去了,这里200多万回汉各族人民终于在整体上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和跨越。
改天换地,重整山河,不是破坏自然的蛮干
昔日的西海固,放眼望去,沟陡壑深,满目枯黄。这里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正常年降雨量二三百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一年下来,“种一坡、拉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甚至颗粒无收。人畜饮水,要跑十几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去驴驮车拉,当年“生产队长”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掌勺子分水。
宁夏的扶贫紧紧抓住了改善西海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这个根本。十几年来,大规模地、持续地进行了土地整治。现在,引黄灌溉、窖灌节水、库坝建设等规模宏大的水保工程、扬水工程,初见成效的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建设项目遍布西海固大地。
至2000年底,西海固兴建了能解决25万人、50万头(只)牲畜饮水,浇灌50万亩土地的“亚洲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固海扬水工程和盐环定扬水工程等130多处大中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发展水浇地80万亩,修建高标准旱作农田320多万亩,打水窖39.2万眼,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26平方公里。
彭阳县十几年来累计造林95.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9平方公里,40多个小流域变成了花果山、杨柳沟,森林覆盖率由建县初的3%提高到14.6%,成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日前,记者在这里采访,只见梯田环绕,水绿山青,彭阳人终于告别了穷山恶水!
多管齐下,开发式扶贫,培育“造血”功能
送来耕地的牛,他杀了吃肉——因为没有粮;送来小型拖拉机,他卖了娶媳妇——因为没有钱;头一天在外地找了个活干,第二天他就跑了回来——离家远,又累。人的素质加上旧观念,使西海固初期的扶贫陷入恶性循环。
开发式扶贫,使这里的土豆淀粉、清真牛羊肉、果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进了公司加农户形式的产业化进程。开发式扶贫,还带来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福建与宁夏对口帮扶,福建援助项目资金1.38亿元,确定经济技术协作项目154个,新建移民开发示范区2个,扶持了2180个贫困户发展种养、加工项目。双方互派干部挂职,极大地促进了西海固干部群众的观念更新和经营意识的转变。西吉县每年有3000多人去福建等地打工,劳务输出成为西吉的支柱产业。
  党政干部大规模的下乡扶贫,是扶贫的一个“亮点”。一批批干部来到西海固,摸着黑为农民规划光明,忍着干渴为农民引水找泉,自己拿钱为农民买来种子、化肥。当电灯照亮深山的黑暗、清水涌上枯涸的大地时,贫苦山民的心中也装满了对党的坚信和感激。近3年来,宁夏党委、政府组织了区直100多个部门、6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11个县市,6600多名机关干部,其中厅处级干部1700多名,包扶330个西海固贫困村,使他们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
  树挪死人挪活,“吊庄”是移民开发的成功之作
  按国际通用的人口承载临界指标,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平方公里承养7至20人,而西海固的实际承载量已达125人,超载人口达84.6万。“一方水土已养不了一方人”,移民势在必行,于是有了“吊庄”——宁夏移民形象的“专用名词”。
  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干部口干舌燥、苦口婆心地劝说,农民则采取“留退路”的办法,一家人先由一个劳力到移民区再建家园,好则迁,不好则留。一家、一庄“吊”两地。
  宁夏各级党委、政府却没有了“退路”,必须办好移民“吊庄”,吸引农民搬迁。他们为农民的搬迁安全、费用补偿、生活安排、生产门路、接水通电而殚精竭虑。
  “吊庄”主要有3种形式。县内移民绝大多数搬迁当年见效,两三年解决温饱;县外插户移民“吊庄”已有5处,现已达到或接近当地生活水平;县外“吊庄”是在引黄、扬黄灌区划出大片土地安置移民。现有县外移民“吊庄”12处,规划总面积50.4万亩,安置移民21万人。隆德县潮湖移民“吊庄”现人均纯收入已达1500元,高出隆德县人均纯收入878.13元的水平。
  今年5月,记者驱车行驶在宁夏“吊庄”,只见麦浪滚滚,稻映碧水,村头路旁,绿树婆娑。在同心县河西乡建新村,记者走进一家整洁的小院,5间砖瓦房,院内两棵果树,几畦青菜。主人马学良的妻子告诉记者,她家是十几年前从40公里外的喊叫水乡移民过来的,现在吃穿是不愁了,可想致富贷款还是有点困难。记者问,喊叫水那里怎么样?女主人说,那当然是没法比了。现在,宁夏的各类“吊庄”有23处,安置移民30万人,开发土地56万亩。移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人均有粮420公斤,实现了“一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五年脱贫致富”的奋斗目标。
  科技扶贫“芝麻开门”,农民学会“点金术”
  固原县河川乡党委书记张鹏陪同记者来到上黄村,看到的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实在恶劣。但转过山头,站在高处却看到,绿色明显多了,尤其是烈日下依然绿油油的小麦,真是让人喜欢。村里有一个小院,有几排简陋的砖瓦房。张鹏说,这就是中科院设立的“固原上黄试验示范区”,前来的专家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
  现在,上黄村的农民已掌握了一些农作物选育、栽培与管理,果树嫁接与改良等农科技术。走进黄玉喜老汉的果园一看,果树间距、树形整理、透光度都十分讲究。记者问老汉,果品更新快怎么办?老汉胸有成竹地说:“换头。头一年嫁接上新果树,第二年就能挂果,肯定卖好价钱。”记者有些疑惑地问:你会这技术?老汉乐着说,都是专家教的。
  现在的上黄村已实现了坡地梯田化、宜林荒山绿化、平川地初步高效集约化。连续3年大旱,粮产却连创历史最高水平。西海固的土豆,原来一直解决不了品质和退化问题,每公斤只能卖0.10元左右,西吉等县成立了马铃薯研究所,解决了马铃薯品质和退化难题,带动了淀粉加工,形成了支柱产业,马铃薯价格扶摇直上达每公斤0.30元左右,人均增收近300元。
在宁夏,西海固的科研“八大基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先后在宁南山区建立的一批以科技扶贫、农业生态建设等为专题的8个综合科学试验示范基点。如今“八大基点”示范区人均有粮6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较同类地区高出1至2倍。更重要的是,400多名教授、博士、硕士、工程师、科技工作者在西海固的科研和推广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整体素质,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这对今后进一步稳定脱贫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