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心里有本明白账——铜陵、怀远两县减负增收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5
第5版(国民经济)
专栏:探访农民增收路之四

  心里有本明白账
  ——铜陵、怀远两县减负增收调查
  本报记者高云才
  铜陵,地处江南;怀远,安倚淮北。一丘陵,一平原;一南方,一北方;一长江流域,一淮河流域;一人口大县,一人口小县。选择这两个县做对比调查,来反映安徽减负增收,抑或能折射一点当前农村减负增收的真实情况。
  两个农民,“一”张笑脸
  铜陵县西湖镇村民张宝根告诉我,他以前做过一个梦:深更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镇干部来催要屠宰税。最近我家没有杀猪杀鸭呀!老张赶紧分辩。镇干部说,那就报个数,算40只吧,按数交。没有那么多……一急,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真有这事?”
“税费改革后就彻底没有了,晚上可以睡安心觉了。”张宝根堆满额角的皱纹舒展了不少。
  铜陵,是中国的铜乡。早在远古,这里的人们就开始冶炼铜矿,百姓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诗人李白在古铜陵地游历时,深感百姓乐业安居之理想,挥毫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农民渴望什么?耕读之家,殷实富足。可是,各种负担层层加码,本来就不怎么富裕的农民怎不心寒?农民靠自身经济能力谋求发展越来越难,各种明的、暗的、大的、小的负担,无一日不悬在农民头上,不仅影响干群关系,更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减负,成了农民心底最强烈的呼声!
  随着税费改革政策在安徽试点,农民得到了“全年早知道”,该交什么,不交什么,门儿清;什么合法,什么非法,理儿明。怀远县古城乡刘桥村村民刘玉福很激动,他说,“过去,‘三提五统’,把我们都‘提统’糊涂了。现在不一样了。”说着话,他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儿,这叫“全年早知道”……
  堵住乱收费的口子
  淮河,像一根飘忽悠长的玉带,怀远就是这条玉带上的一颗明珠。这一带是远古时期的涂山古国,相传大禹娶涂山国女为妻,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治水富民的传说。
  如今,这里的“减负”模式,成了后来安徽推行税费改革试点的样板,即取消“三提五统”和农村其他各项收费,只收农业税和特产税,以及该两税附加,农村社会公用事业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来解决。这个模式,就是后来专家概括为8个字的税费改革:“一正一附一事一议”。此举,为农民最终走向富裕解开了一道沉重的锁链。
  怀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下辖29个乡镇,685个行政村,总人口1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耕地193.4万亩。县财政局长郭长富同我算了一笔大账——
  2000年税费总量9415万元,人均负担87.99元,亩均负担50.08元。较税改前税费总量9925万元减少510万元,人均减少4.77元。若加上取消的农村教育集资1520万元,屠宰税185万元和农业特产税减少的697万元,税费总量减少2912万元,人均减少27.71元。若再考虑公积金难以收取因素,减幅更大。记者大致匡算了一下,怀远农民负担减幅达到了31%。
  铜陵的情况怎么样了呢?记者调查,铜陵县有40多万农业人口,23个乡镇办,233个村,人均只有8分地,农民人均收入2310元,去年税改,农民负担减幅为37%。
  在铜陵县新桥镇明月村朱立本家的炕头,老朱掰着指头给我算账:孩子们早已单立门户了,老两口共1亩田,还有山地3分。税改前,村提留、乡统筹等各项负担160多元。税改后负担106元,比以前少了54元。记者算了一下,减幅为34%。铜陵县财政局黄副局长忙给我解释,各村情况不一样,土地常产也不同,37%是全县减幅的平均数。
  我问:还有其他收费吗?老朱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铜陵,怀远,一个江南,一个江北。作物种植有差异,土地面积有不同,农民负担的减幅却十分接近。减负是实实在在地夯在地上的。农家子弟出身的郭长富说:“税费改革后,堵死了乱收费的口子,保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增收,还需开辟新天地
  减负的成绩令人兴奋,可增收却没有那么简单。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怀远县古城乡村民刘正军的叹息还在耳边——
“儿穷不能富孝。虽然国家政策好,负担减了三股一(1/3),到现在去年的税费我才交了六成。本指望夏粮,结果,去年秋季播下的麦种都霉在地里了,今年夏收没有什么好指望的。去年欠了税,指望花生收入,虽丰收了,不想市场烂了秧,丰收成为丰灾了。”
  “俺女儿今年才16岁,一过春节就闹着去杭州打工。她说,这个地有啥种头?种到头,穷到头。你看,这东家田,西家地,撂荒的不少呀!你是见过大世面的,你说这地咋个种法?”……
铜陵县明月村出产一种中药材,往年药商来收购400元一担(50公斤),现在100元一担,药商都带搭不理的。朱立本怎么也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铜陵、怀远两县的农民人均收入始终徘徊在2000元,大部分农家增收趋缓,还有不少农户干脆减收……
增收,是中国农民多年来的愿望,也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现在,无论是铜陵,还是怀远,或是安徽的其他什么地方,自食其力的农民告别了饥饿时代,迎来了温饱年华,不再为吃穿发愁,但奔小康谈何容易?
  我在调查中发现,铜陵、怀远的农民,穷则思变,或是孜孜不倦地修理“地球”,或结伴到城市搞建筑、打市场,或是将农产品“投靠”大的加工企业……他们憧憬着“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的农家美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