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金钟”一鸣波澜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5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金钟”一鸣波澜起
  本报记者刘琼
  三年前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同志就摩拳擦掌,筹划中国音乐界唯一的综合性专家大奖。5月19日,河北廊坊,“金钟奖”首擂功德圆满,流畅优美地画上休止符。余韵缭绕,因奖而起的话题不胫而起。
  “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音乐家”、“优秀音乐作品”、“新时期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比赛”,林林总总,类别丰富,总数不少,却很难揽尽建国五十多年音乐成果。评奖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孰优孰劣或有分歧,首届“金钟奖同样难逃“劫数”,还不只局限于评奖的具体结果,其独创的设奖思路和大胆的比赛方式更是品评之焦点。一奖激起千层波,主办者必定暗喜不已,因为同道与媒体最感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的,也正是其最具创新之处,具体而言,就是一“老”一“新”。
  “老”者自是落在评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音乐家”之上。首届选出二十八名老音乐家,都是1920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从事音乐艺术活动60年以上、且健在的在创作、理论、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有过重大影响和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吕骥、李德伦、周巍峙、瞿希贤等在列。没有历史的辉煌,就没有今日音乐之延续,只有正视和褒奖前人,才能激励后辈人才。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表示,基于共识,“金钟奖”将永久设立。从积极倡议,给有特殊贡献的老艺术家每人每月增发1000元生活补助,到授予部分老音乐家“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勋章”,老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生活状态再次得到政府和业界关注。
  奖项的设立是空前的,获得的回报更是前所未有。颁奖典礼上几位九旬老者专程赶来,颤抖的手指表达着被记取受尊重的快乐,这一非常时刻也将记入中国音乐史册。这种对历史脉络的弹奏和辨析,实乃大家远见之举。
  “新”则新在参赛选手不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传统唱法,站在同一舞台上,既接受钢琴伴奏的检验,又用伴奏带展示才艺。同一标准,目的在重张艺术歌曲“科学发声法”的定位。这一比赛方式原非石破天惊。去年文化部在哈尔滨举行艺术歌曲比赛时有关方面已有意启用,无奈终因通俗歌手报名甚少并弃权未果。此次不同,所谓通俗歌手不仅报名踊跃,比赛成绩丝毫不让传统划分上的美声和民族唱法者。在“雅乐”和美声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歌曲舞台,通俗歌手忐忑不安地闯入,却意外捧杯而归。
  选手落定了,评委却百感交集。“评奖有导向作用,应使声乐发声方法更科学、更多样化,听到真正的人声,力图在音乐发展上作些有意义的探索。”歌唱家吴雁泽对三种唱法的划分不以为然,“这种说法越来越窄,通俗唱法也有唱得有美感发声很科学的,像席琳·狄翁、刘欢、韦唯等,为什么他们唱得就不是艺术歌曲?”
  对演唱方法甚至推广到音乐手段的发问,使评奖已超出评奖自身的意义。
  在严肃与通俗之间游刃有余的作曲家赵季平由此而发的关于音乐形式和内涵关系的感慨令我获益很多。“我学戏曲出身,谭盾做西洋音乐,音乐手段截然不同,但近来我俩的音乐内涵有明显共性,即趋向表现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中国音乐要获得世界范围内更大程度的承认,不要只在形式上下功夫,要致力于表现内涵。音乐真正的美正在此。”
  由音协这一音乐界最具权威机构发起组织创新,给创作提供宽松与活力,是评奖传递的最有价值的信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