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吃得越来越好锻炼越来越少心脏病侵袭青壮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5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

吃得越来越好锻炼越来越少
心脏病侵袭青壮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胡大一教授每次查房后,心情都是沉甸甸的。因为,他看到心内科病房里,白头发的病号没有减少,黑头发的病号却越来越多。不只是胡大一教授,提起心脏病,众多专家已形成一个共识:心脏病越来越“年轻”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明哲说得更干脆:“心脏病在我国至少‘年轻’了15岁!”
  过去医学界还普遍认为,心脏病(不包括先天性的)主要发病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人。可现在,60岁以下的冠心病患者在各大医院已越来越多。北医三院心内科当时有30张病床,现在已增至60张都不够,后面还排着一长溜队等着住院。石油大学一位32岁的最年轻的教授突发心脏病,经陈明哲抢救,才把他从死神的门槛前拽了回来。
  陈明哲教授说,20世纪50年代危害心脏的主要元凶是先天性心脏病,60年代风湿性心脏病曾一度猖獗,现在以冠心病为主的心脏病成了心脏病家族中的“新宠”。它盯住了那些暴饮、暴食、起居无常的青壮年,并在他们中间很快打开了“市场”。现在的心脏病主要是生活方式不当而导致的,因此被称为生活方式疾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顾东风教授说:“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中国人群最主要的死因,约占总死亡人数的34%—40%,其中因冠心病全国每年要死亡110万人,脑卒中要死亡150万人。从1988年到1997年的10年间,城市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高达25%。”
  北京汽南生活小区28岁的小吴听了小区卫生站大夫关于预防高血压的讲座后,不禁感叹道:“活了这么大,才知道吃饭还能吃出高血压,吃出心脏病。”
  顾东风教授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总结为“四高两少”:高脂肪、高糖、高蛋白、高盐的食品严重危害到我们的健康,人的体力活动减少,睡眠时间减少,破坏了我们的免疫力。同时,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长此以往心脏肯定承受不住,最终只能“罢工”。
  胡大一教授指出,生活方式疾病的防治既不需要昂贵的药物,更用不着什么精密的医疗设备,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能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病专家洪昭光教授告诫大家,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就可以使高血压减少55%,脑梗塞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
  陈明哲教授指出,目前全国有1.2亿—1.4亿人是高血压患者,全国有6亿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高血压以及该如何预防。北京是高血压的重灾区,高血压患病率居全国第二,人数超过200万。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杨萍芬提醒大家,家人如果出现胸痛、大汗、憋气、面色苍白等症状,极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这时亲属千万不要搬扯病人,应该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不然病人极有可能在家人雪上加霜的“抢救”中丧生。
  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赵冬教授提醒年轻人,不要以年轻为资本,不注重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关专家对北京地区的病理学研究显示:心脑病变开始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年轻人往往认为疾病离自己很远,实际上危险因素就存在于体内。
  (赵安平王伟高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