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世界读书日”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5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世界读书日”感言
  江建国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读书日”。这个节日的历史还不长,从1995年才开始。然而它已在世界上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响应: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朗读马拉松比赛;加拿大的多伦多举办加拿大读书节活动……笔者所在的德国柏林在这前后举行著名作家与读者的会见活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的君特·格拉斯和尼日利亚的沃尔·索因卡以及荷兰著名作家哈里·穆里施应邀出席。格拉斯叙述了他50年来的创作心得,穆里施朗读了他的新作《昨天的未来》的部分章节,索因卡谈到欧洲殖民者的贩卖黑奴的历史……笔者深有感触的是,这两次读书会全部座无虚席。在美国流行音乐和好莱坞电影这些通俗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人们并没有忘记文学,忘记作家,忘记读书。
  “世界读书日”起源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1926年,当时的西班牙国王首次设立“西班牙自由节”,并把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的生日10月7日作为这个节日的庆祝日。1930年庆祝活动移到4月23日———塞万提斯的忌日,碰巧这一天是加泰罗尼亚地区的民众弘扬其民族文化的大众节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是西班牙文化出版业的中心,书籍从而成为这个文化节日的主角。每到这一天,当地的妇女们就给丈夫或男朋友赠送一本书,男人们则回赠一支玫瑰花。由此相沿成习,如今每到这一天,书籍减价10%,玫瑰花的价格则陡然上涨。这个洋溢着崇尚文化和知识气氛的节日先是被日本人接受,进而扩展到其他国家。又一个巧合是,4月23日也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一颗心。
  谈读书,不由地就想起因特网。从网上获取信息如今十分普及,在网络上“冲浪”是成千上万人每日必不可少的功课,基础教育也正在向计算机倾斜。然而,许多专家指出,计算机不能代替书本。美国科学家指出,阅读印成的文字更容易领会,给人打下的记忆烙印也更深。阅读计算机屏幕不符合眼睛要从总体上去把握一件事物的需要,通过计算机学习对心理和精神集中状态的要求不高,而翻阅书籍,在重要的段落下画出着重线,作眉批和摘录等传统阅读方式的学习效果比人们想象得更好。根据他们所做的实验,中小学生通过计算机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但是在融会贯通、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因此,他们警告大中学校不要盲目去搞彻底的“计算机化”。德国美因茨的“读书基金会”所作的研究表明,书读得多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对美国850所普通学校所作的调查表明,经常从图书馆借阅书籍的学生在国家标准能力测试中的成绩高于平均水平。
  读书又有个阅读什么和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阅读的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不久前发表的题为《世界儿童状况》的报告说,语言能力的形成在生命的头四年到头八年之间最为关键,至晚从十二岁到青春期之间必须养成读书的兴趣,因为这个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所有人生最重要的能力都取决于上述阶段的学习。法国教育协会指出,阅读难度较大的文学作品更能促进耐久力和精神集中力,使知识的获取更容易,各类信息的分析和联系的能力更高。可惜的是,并非所有人都意识到阅读和阅读方式的重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说,由于家长的疏忽,不少孩子错过了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大约有20%的儿童呈现临床严重的语言发展障碍,约有一半有运动发展障碍。即使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也有28%的成年人除了电话号码簿外从不读其他书籍,而由于财政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片面夸大计算机的作用,德国的学校图书馆还不如20年代普鲁士时代多。而在校学生也满足于阅读日常语言写成的文字,不愿下点功夫去阅读较为复杂的文学。
  巴塞罗那的民风变成世界规模的读书节是件大好事。让我们重温大文豪高尔基和法国历史学家戈洛·曼的话吧。高尔基说:“热爱书吧!它是人类的朋友。”曼说:“其人如其所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