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韩国第一位中国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5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韩国第一位中国博士
  本报记者翟启运
  4月22日,北京中华世纪坛在沸腾。以声援北京申奥为主题的中韩超级演唱会,吸引了数万观众。演唱会的组织者就是韩国人李映周。为办好演唱会,他奔波于中韩之间,协调工作,组织演员,并由他担任董事长的CIJ国际公司担负巨额费用。
  李映周是个“中国通”。他熟知中国的地理、历史,连说话也是一口北京腔。我同李先生相识,是在2000年的金秋十月,那时,我在汉城参加欧洲和亚洲举行的新闻论坛大会,与他第一次接触。李先生已是59岁的人了,但精力十分旺盛,待人十分热情,他那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映周热爱中国,从小就对中国和汉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据他介绍,早在明朝初年,他的先祖穆隐李穑先生就来到中国,并参加了当时明廷的科举考试。从那时起,学习汉语就成了这个李氏家族的传统,到李映周这一辈已是第十九代了。从小时候起,李映周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中学毕业后,他进入韩国成均馆大学学习中国文学,尔后又多年从事中国政治与外交的研究。早在中韩尚未建交的1989年,他就作为韩国浦项综合制铁株式会社海外发展部部长来华拓展韩中交往的渠道。出于对汉学的热爱和对中国的深厚感情,1993年5月,年逾五旬的他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梦想成真,成为韩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博士。
  李映周对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有着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先后出版了《韩中关系与亚太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等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韩中关系发展的前景。他在《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和韩中关系》一书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外交政策,指出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实事求是,取得了巨大成效,体现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风度,并有理有据的批驳了所谓“中国威胁论”。
  近年来,李映周一直致力于中韩友好工作,为中韩的友谊添砖加瓦。1991年,李映周出任韩国浦项综合制铁株式会社北京办事处总代表,使这家企业向中国出口的钢铁由当年的15万吨猛增到1993年的190万吨。他撰写的《浦项制铁与中国》和《对中国钢铁市场的分析和展望》,成为韩国钢铁公司同中国寻求合作的指南。此后,他出任韩国青丘建筑株式会社驻北京首席代表和韩国驻中国建筑协议会首任和第二任会长,主持翻译出版了《中国建筑关联法令集》,这本书为韩国建筑行业了解中国有关法规、开拓中国的市场和加强两国在建筑领域的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1995年,李映周担任韩国双铃针纺会社副社长,并兼任中国双铃法人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公司先后在吉林和上海投资5亿元人民币办厂,还在天津开办了来料加工厂,为中韩经济合作做出了辛勤努力。
  从1998年起,李映周就担负起韩国对外联络高级官员的重任。作为韩国新政治国民会议国际协力委员会副委员长、韩国新千年民主党(执政党)国际协力委员会副委员长,他穿梭于汉城至北京之间,为推动韩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付出了心血。他还是韩国忠清北道驻中国名誉大使,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高级顾问,北京广播学院、吉林大学、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
  李映周充满激情地告诉记者:“韩中两国一衣带水。我将继续全力以赴,为促进韩中友好合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