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以史为鉴——读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7
第4版(大地·评论)
专栏:佳作推荐

  以史为鉴
  ——读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
  吴秉杰
  反腐败小说的流行,与电视上“清官”剧的深受观众欢迎一样,反映了当前的一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要求。这中间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与盲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有一种全面把握和开掘的深化的要求。蔡敦祺创作的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因为从大量的历史材料出发,结撰起林则徐的生平历程,又以章回体的故事化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出来,让人看到了一个在十九世纪中期意图力挽狂澜的又有着自己的思想和动机的活生生的人,倒是从根本上消除了那种由主观和片面产生的局限与盲点。
  现在,大概已经不需要为林则徐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员还是民族英雄,进行那些繁琐无益的争论了。林则徐无疑是满清政府的一位忠臣与良吏。他替皇上“牧民”,是一位清官,在江苏、浙江等地都赢得了“林青天”的美誉。他一生备受挫折,曾被流徙至新疆;却也备极荣耀,曾两次被封为钦差大臣,深得道光、咸丰的信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一生的写照。“雷霆雨露总君恩”,又反映了他与封建皇朝的关系。“官为民仆”,则是他人格的信条。《林则徐》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位我们“熟悉的陌生人”。由于主人公在鸦片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它可以说是一部反侵略的小说;本书“献给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国际禁毒日”,由于作者把烟毒对于当时国计民生的危害放在首位,并贯串作品始终,而虎门销烟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销烟活动,因而它间接地又成了一部禁毒小说;另外,林则徐的生平事迹皆凿凿有据,则又使它接近于一部传记体的创作。但我还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部反腐败的小说。
  “落后就要挨打”,但腐败同样地也要挨打。历史上具有先进生产力和较高文明程度的民族国家被落后民族灭亡的例子,中外皆有,腐败是其内在的根源。林则徐出仕四十年,为官十四省,每到一处他都首先是整顿吏治,关心民生疾苦,平反冤狱,兴修水利,深知民富才能国强,善用民心,才能反抗侵略;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败与束缚,仍是无力回天,最终成为一位悲剧英雄。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道光皇帝也同样地耐人寻味。他上台之初亦想清除积弊,励精图治,做一位“明君”,被认为是清有史以来最“吝惜”的一位皇帝,除了龙袍,内衣裤都常让宫女织补后穿旧的。对于封疆大吏在赈灾、断狱方面的失察、失职也常给予处分,官员革职起用、能上能下似乎还超过了现代;却由于封建体制的原因,仍不免走向昏庸和腐败。林则徐宦海沉浮的命运和他禁烟抗英反遭谪戍的遭遇,衬出了满清皇朝“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没落,于是,它对于腐败的揭露,便有了更深一层的历史意义。
  历史进步精神,总是体现在历史的先进人物身上。林则徐并不是一个主张闭关锁国的人,他在禁烟的同时,仍主张开展正常贸易。他不仅是清皇朝的忠臣良吏,关心国计民生,先后提出了在北直隶种植水稻的《北直水利书》,提出了兴修水利,改革漕政,让黄河由故道入海等,甚至在被贬谪伊犁后还行程三万里,考察了西北边疆垦荒事宜,“林公渠”与“左公柳”同样地名垂青史。他还是近代史上第一个睁开了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面对中国的落后的状况,悉心留意西洋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主持译西夷《炮书》、《各国律例》,撰成《海国纪闻》,又补充编译成《四洲志》、《海国图志》等等。“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曾被认为是改良主义的口号,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课题,至今仍有着借鉴的意义。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林则徐这一名字镶嵌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他是十九世纪中叶先进的中国人的代表。了解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也就是了解了一段历史,了解一种历史精神和历史要求。这正是读长篇历史小说《林则徐》最大的思想艺术收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