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美丽的“海上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9
第6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世纪初年走边关

  美丽的“海上家园”
新华社记者陈万军新华社通讯员周晓斌本报记者李成华
前不久,记者乘坐海军航空兵“西沙航班”飞机飞抵美丽的西沙群岛。一踏上西沙首府永兴岛,只见满岛葱绿,一派生机盎然。纵横交错的水泥马路两旁,椰树婆娑,鲜花绽放。有西沙“王府井”之称的北京路两侧,商店、宾馆、银行、邮局、医院、文体活动中心等一排排设计新颖的建筑,矗立在蓝天白云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西沙人民广场”上空高高飘扬。
  西沙部队政委林波大校告诉记者,西沙的巨变,是历代守岛官兵,特别是战斗生活在这里的士官群体爱国、爱岛、艰苦创业的结晶。
  当我们走进位于永兴岛上的“西沙海洋博物馆”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海树、海柳、海星、海龟、玳瑁、龙虾、石蟹、珊瑚、贝类等各种海洋生物标本,令我们叹为观止。这座闻名遐迩的海洋博物馆,是由一位名叫王三奇的守岛士官一手创办起来的。王三奇为创办这座博物馆,在西沙一干就是14年。为采集海洋生物标本,西沙的每一座岛屿,每一片海域,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深情地说:“创办西沙海洋博物馆,为的是让西沙官兵更加热爱西沙,让全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西沙。”近年来,西沙海洋博物馆不断完善扩大,成为西沙群岛一个颇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1990年1月13日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近3万名军内外观众。
  西沙群岛是典型的高温、高湿、高日照、高盐分和多台风的“四高一多”亚热带海洋气候地区,加之岛上地质为珊瑚礁构成,没有泥土,无法种植蔬菜。因此,吃菜难一直是困扰守岛官兵生活的难题之一。长期以来,守岛部队吃的蔬菜主要靠大陆不定期补给。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官兵们利用休假归队之机,把西北高原的黄土、东北的黑土、中原大地的粘土、南岭的沙土和五指山的红土背上了岛,在岛上试种蔬菜,经过数次试验后获得成功。士官梁坤奠在上级的支持下,创建了“三防”(防烈日、防台风、防暴雨)菜地,并经过两年的细心观察,弄清了西沙葫芦科植物“光开花,不结果”的原因是岛上没有蜜蜂采蜜授粉。于是,他和战友们利用探亲的机会,从大陆带回蜜蜂上岛养殖,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难题。当年,各小岛就收获冬瓜、南瓜等近千斤,告别了蔬菜完全靠从大陆补给的历史。梁坤奠被誉为“西沙种菜大王”。
  我们在永兴岛采访时,一些老兵深有感触地说,小时候在课本上读到《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时,对西沙群岛特别向往。然而,入伍刚上岛时,几乎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岛上除了原始的灌木植被外,可以说是一片荒凉。从那时起,建设西沙成为每一名守岛官兵的共同责任。他们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从海南岛带来各种树苗。但是,因为岛上都是珊瑚沙,加上风大、太阳烈,种的树苗不到半个月就枯死了。后来,他们就想方设法让补给船带泥土上来,一半用来铺菜地,一半用来作种树的“陪嫁土”。为防止树苗被烈日晒死,就给刚种下的树苗搭起了“凉棚”;台风来临之前,在树的周围打上木桩,围上防护网;沙土吸水,一天至少要给树苗浇三次水。驻琛航岛某守备营的四级士官侯占朝,在岛上14年,种了近百棵椰子树和野枇杷树;东岛守备队四级士官郭书杰,自1986年12月上岛后,除了坚持在岛上植树外,还建起了一个小型的“苗圃”,育了1000多棵椰子苗,如今,他育出的椰树苗几乎栽遍了整个西沙群岛。
  近20年来,历代守岛官兵种下了6万多棵椰子树、野枇杷树,3万多棵剑麻和其它树种,使驻岛部队营院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其中东岛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受到了国家绿化委员会和林业部的表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