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孙思华,山东宁阳,编辑——捧诱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5-29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本月话题

  孙思华,山东宁阳,编辑——
捧诱追
  向外投点稿件本是一件好事,可我最近一段时间却被一些“文化猎手”射出的“名人词典”牌子弹打得遍体鳞伤。辗转反侧之余,静思乱七八糟的“请柬”,十有八九是按照“捧、诱、追”的战略将一个个“名人”击倒的。
  捧,我收到的58封要求入典的函件中,都少不了一个“捧”字,或曰在何种刊物上读到“大作”,认为有“收藏价值”;或曰“经有关编辑”推荐,“认为您已达到入典资格”;或曰本编委会所编该典是跨世纪的“文化工程”等等,凡是诱人的词汇都可在“入典通知”之类的函件中找到。不少人喜欢听好话,于是,在诸如此类的甜言蜜语诱惑下,纷纷把自己可怜巴巴的“主要事迹”、“突出贡献”邮过去。
  诱,那些所谓的编委会收到辞条后,便又很快回寄打印好的文字,并附言“由于我们掌握的资料有限,如有补充请从速”,令人欲罢不能;再看看《中国××名人词典》这样诱人的称谓,焉能不怦然心动?
  追,你把自己的“隐私”告之人家,就等于把小辫子耷拉在了脑后,跑是跑不掉了。于是,一封封“求爱信”隔三差五地飞到案头,拆开一看还是那两页纸,便索性丢在收发室里不取了。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罢休,北京甲地的“编委会”不追了,乙地又冒出来个改头换面的“编委会”,从一编室变成了八编室;北京的不追了,湖南的、河南的又跟在屁股后面嚷嚷,唉,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令人心烦,后来干脆就直接扔在纸篓里连封也不拆了,眼不见心不烦,这招还挺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