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新楼淹没旧庄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6-03
第3版(地方新闻)
专栏:繁荣昌盛的新西藏

  新楼淹没旧庄园
  本报记者岳富荣
  在西藏,有一处保存完好、赫赫有名的农奴主庄园———帕拉庄园。它在前些年已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房屋及其中的财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经常有人到这里来参观。
  进入江孜县江热乡班久伦布村,如果没有人领路,你很难一下子找到帕拉庄园。村里近年来建起的一座座藏式小楼已将它“淹没”其中,使它失去了昔日居高临下的威风。
  旧西藏,帕拉庄园曾格外显赫:3层楼房,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82间房屋,除了主人的住宅,还有家奴们劳作的各种作坊等。庄园主帕拉家族,曾有5代人担任过原西藏地方政府的高官“噶伦”之职。直至西藏民主改革前夕,帕拉庄园的最后一代主人中,有兄弟三人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四品官,同时在江孜、白朗、康马、山南、拉萨等地占有37座附属庄园以及大量的土地、牧场、牲畜,供他们奴役的农奴达3000多名,其中100多名是毫无人身自由的家奴。那时,在庄园的周围,都是低矮阴暗的土房和难避风雨的茅草房。庄园主的家奴们生息的“朗生院”,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5平方米。
  1959年,帕拉庄园的贵族们追随达赖叛逃。西藏实行民主改革,庄园分给了翻身的奴隶们居住。从此,这些昔日被农奴主当作“会说话的牲口”的奴隶们,不仅彻底摆脱了受凌辱、受剥削的悲惨遭遇,做了国家的主人,而且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逐步走向富裕。他们陆续盖起了新房,搬出了帕拉庄园。如今,帕拉庄园的邻居们——班久伦布村的40多户人家,除了一两户以外,都有了自己宽敞明亮的二三层小楼。做工讲究的藏式家具、各种家用电器,已成为家中的寻常之物。在帕拉庄园的旁边,村里建起了卫生院;班久伦布村和附近几个村子合办了一所小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村里出了10多名大学毕业生;一些人家安上了电话;几乎家家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灶……
记者到村民欧珠家参观,只见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门、窗油漆着鲜亮的图案,院内停放着小四轮拖拉机,二楼宽敞的客厅有30多平方米。今年66岁的欧珠,过去曾是帕拉庄园管家的佣人,受打骂、挨饿在那时是“平平常常的事”。现在,欧珠全家8口人,有20多亩地、8头奶牛,还有几只羊。地里种青稞、小麦、油菜等,每年还能给国家卖些余粮。大儿子农闲时开“小四轮”搞运输,或给别人家打场,“赚一些钱”。全家一年现金收入一万三四千元。欧珠说,他家现在的生活是全村的中等水平,不愁吃、不愁钱,一年用750多公斤青稞酿酒,“喝青稞酒、酥油茶像喝水一样,天天喝,牛肉、羊肉经常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